余航军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核心,无论从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它都是学生积累知识能力,提升层面内涵的主要场所。但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和内容相对局限,教师难以对自己的教学提出创新,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建立一定的阅读技巧,在这种背景下,新课改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方针,即从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出发,改变传统对文本僵化读解、一元读解的传统局面,将教学落实在一个个文本教学下,深入文本,分解文本,研学文本。其中,文本细读教学随着此方针的实施和落实,它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对学生文本的学习思考探究提出了新目标。但从现阶段来看,不少教师虽然在阅读中融入了細读文本的理念和方法,但并未落实到实处。因此,本文将重点从文本细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文本解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
一、文本细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表现形式的注重大于文本核心
教学形式的渗透能加强内容的呈现效果,为学生搭建多样的学习氛围和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更高质量的教学。教学形式的开展是多样合理的,过多的开展会占据有限的课堂时间,导致出现教学内容小于表现形式,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偏离等问题。从现阶段文本阅读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为了使课堂有趣灵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阅读而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表现形式上。
比如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两部分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文本的深入刨析,取而代之的是发掘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如何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文本细读教学越来越形式化,虚有其名,与新课改制定的内容和目标大相径庭。
(二)课堂上给予学生可控阅读时间过少
细读文本需要从感知文字起步,通过对课本的通读去达到赏析、品评、思考和探究的目的。我国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会极力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和流程,使得教学完全由教师引导,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阅读文章和感知文章的时间,导致学生只读了个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同时,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框架,认为学生自主阅读会让课堂冷场,会花费过多时间而无法协调各个环节,从而直接告诉学生一篇文本的重难点突破点是什么,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寻找去发掘文本,导致教学富有一定的作秀色彩,严重缺乏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的发散。
(三)灌输细读结论取代了传授细读方法
目前很多阅读课堂上所谓的细读实际上是“听教师如何细读”,学生大部分对结论都处于直接接受的状态,教师的文化水平、学科素养、分析程度和见识底蕴都高于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确实能发现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章魅力,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但这种细读方式完全依赖教师,教师授学生以鱼,却并未授学生以渔,学生没有学到实际的细读方法和培养到具体的细读能力,在今后的阅读或考试中依旧难以深入分析解读文章,比如学生发现了文章中的比喻,却不知道作者比喻的意图;学生找到了文章的重点,却不知道其含义,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与文章哪几部分相呼应;考试题目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最精彩的段落,却不知道从哪几个层面去说段落如何精彩,如何吸引了自己。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脱离教师的指导讲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本核心
深入思考分析文本是文本细读的核心,是学生能否建立养成细读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文章的核心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文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为例,《再别康桥》之所以经典,在于它要读者体验到的,不仅仅诗人徐志摩的优雅和洒脱,更是一个人对一切过往,包括逝去的旧情等,可以怀有也应该保持的脱俗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文本中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这一段中,这一段作者从写景到抒情都值得教师和学生仔细推敲和揣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暗喻情感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文本核心分析,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个暗喻,第一个将“金柳”想象成“新娘”,赋予无生命的景物描写生命,第二个将“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在情感方面,用清泉喻天上虹,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远的目光,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将康河上的美景生动极致展现了出来,体现了作者的留恋。
(二)结合问题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时间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使学生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自我认识出发,对文本的内容产生初步的感受和印象,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探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为例,全文非为7个部分,各个部分是有机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分析主体大纲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容易,教师的问题应该集中于对文本的细读上,各个部分的细读问题包括:第一、二部分中,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在政府的淫威为什么学校还会举办追悼会?惨案过后,各方势力的态度和行为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描述和分析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前两部分的为全文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第三、四、五部分,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图到底是什么?通过刘和珍的遇害过程,反映出滥施暴虐是哪一方?“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话如何理解?第六、七部分,作者的思想深刻之处在哪里?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细读,不仅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更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作者的情感意图。
(三)层层递进传授细读方法
细读方法的传授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小说体裁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一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小说体裁为例,小说的本质在于故事,许多教师的教学侧重于人物的形象和特性,并没有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表现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情节上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细读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一步步贴近人物形象。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文本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母家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寫,让学生感受到每次外貌描写对人物和情节的作用,从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到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两处描写,初步勾画了林黛玉的体弱不足,随着王熙凤的话语将描写推进一个层次,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后文王熙凤说:“真有这样标致人物。”不仅突出了林黛玉的容貌更突出了王熙凤见多识广,说话得体。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经过前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向读者描述出黛玉的外貌形象,作者并未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三层话语层层加深读者对黛玉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默读的方式去感受话语下林黛玉的形象变化以及作者的意图。此外,对王熙凤的描写运用了出场声音、出场前后氛围对比和服装肖像等,层层刻画和交代了她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在文本中,许多作者不会一次性说完人物和情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全文出发去思考作者每一次描写的意图和作用,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文本细读能力。
(四)文本细读导入作者背景
文本细读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知道作者的情感变迁和思想观点,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文本细读才能得心应手。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作为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从诗的背景出发,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全篇内容,更能通过作者归居田园前后的对比感受到全诗传递出的氛围和意境,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和田园生活的淳朴。
三、结束语
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读文本能力是学生进行阅读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体裁,从体裁侧重出发,深入刨析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情感。面对现存的教学问题,教师应反省自己的教学,及时对问题提出改正和调整方案,从而保障文本细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使学生逐步建立细读文本能力。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纪春玲.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0(14):55-56
[2]谢欣宜.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陈肖霞.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6):25-26
[4]郭丽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C].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2019:65
于高中生而言,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加强其知识的储备量,还可以提高其内在气质,尤其是当中涉及的诗歌内容,对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帮助。现如今,诗歌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这样才能够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素养,对其全面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分析:
1.应用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文本细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当中的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对文中所涉及的句式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快的将前后文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实际的阅读过程里,学生还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这样不但能够提升阅读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殊不知短短几句诗歌,承载了作者内心多深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快理解诗歌的内涵,还可以使其走进作者的世界,理解其所思所想。
2.文本细读的重要作用
在如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诗歌教学中,诗歌的内容以及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不但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更对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力,诗歌不但能够将其语言的优美性展现出来,更可以将作者饱满的情感表达出来。可是往往在实际的学习中,部分学生表示很难理解诗歌的内涵,有时甚至会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初期的教学目标,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诗歌学习过程里,若是能够对其进行文本细读,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使其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从中也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对其文学素养的进一步加强有很实际的帮助。
3.通过诵读品味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大声的诵读,这是助其体味当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步。现阶段来讲,学生所学的诗歌都是一些现代诗歌,与传统的古体诗歌有很大的不同,现代诗歌一般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这样的话,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诗歌内容中,从而使其有不同的感受。除此之外,也只有在一遍又一遍的细读过程里,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把握作者的情感,鉴于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诵读诗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