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林,男,1962年生于北京,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211厂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臟”,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近40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4成。直到目前,他仍是火箭关键部位焊接的中国第一人。他曾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包括为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被美国宇航局委以特派专家身份督导实施。2014年底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3个项目全部摘得金奖。
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大科学家、大工程师,更需要一线动手的大工匠,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就是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工匠”。每当有新型火箭型号诞生,对高凤林来说,就是一次技术攻关。最难的一次,他泡在车间几乎整整一个月。高凤林95%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航天事业,当母亲生病时、当妻子分娩时,他奋战在第一线,无法陪同照顾。
母亲是高凤林特别敬重的人。从高凤林5岁起,母亲就一人独立支撑这个家,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们兄弟4个长大。虽然家境不好,但母亲总是告诉他们,做人要诚实、正直、善良,做事要坚韧、要强,“不能让人看不起,被人戳脊梁骨”。
高凤林的航天梦,正是缘于母亲的启发。中学毕业后,还是母亲的指引,他报考了七机部技校,去解开小时候“卫星是怎么上天的”疑惑。两年的技校学习,使他对航天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体验到了工人师傅的艰辛与伟大。特别是在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实习时,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给他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发展历程,讲20世纪70年代初25天完成25台发动机的“双二五”感人事迹,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讲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这些使他深受激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对航天事业有用的人。
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对于焊接工作来说,一点小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一场灾难,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细致严谨。为了练好基本功,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还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练出了一些绝技,例如可以在焊接时10分钟不眨眼。因为焊接时需要紧盯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可能会有闪失。眨眼是很难控制的正常生理活动,人类正常的眨眼频率是每分钟15次,高凤林能10分钟不眨眼,可见他经过了超常的自我训练,才培育出超常的自控力。
年轻的高凤林很快脱颖而出。他业务水平过硬,肯钻研爱挑战,22岁时即以一项大胆创新,令211厂的领导和师傅们刮目相看。那是1984年,高凤林被抽调到厂里的支柱民品大型真空系列炉工段系统组,这是填补我国热处理工业空白的一种产品,当时只有日、美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能生产。在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艰苦努力下,我国终于研制出这一系列产品,但由于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高凤林虚心地向老师傅学习了技术后,觉得这种工艺操作方法比较落后,想起电影《青年鲁班》里用几何和计算来表述空间的知识点,有了创新的灵感。他经过反复摸索,向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发起了挑战。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他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以前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焊接组装任务。领导和师傅们连连夸赞他“好样的”,并戏称他为“系统专家”。高凤林这次创新,每年仅原材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70万元左右。
从此,在技术上开拓创新、攻克难关便成为高凤林的一种常态。随着他声名远扬,国内外同行遇到棘手难题也来向他求助。
一次,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种中远程客机发动机出现了裂纹,很多权威专家都没有办法修好,俄罗斯派来的专家更是断言,只有把发动机拆下来,运回俄罗斯去修,或者请俄罗斯的专家来中国,才能焊接好。高凤林被请到了机场,通过翻译告诉俄方专家:“我10分钟之内就能把它焊好!”焊完后,俄方专家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面带微笑对高凤林竖起了大拇指。
2006年11月底,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秘书多方辗转找到高凤林。原来,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希望高凤林前往解决。此前他们已经请了世界上两拨“顶尖高手”,但因为工程难度巨大,项目实施方案一直没能得到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在论证会上,高凤林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得到各方专家赞赏。随后,高凤林又耗费几天的时间,把思路完善成一个创新设计方案。这一方案最终通过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评审,高凤林也被委以美国宇航局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
2007年9月,在长征五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现场专家焦灼地联系高凤林求援,高凤林带着助手赶到现场,只见操作台10米开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由于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异常狭小,仅能硬塞一只手臂进去,高凤林只能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最终,在夜幕降临前,他成功地排除了故障,在场人员无不欢欣鼓舞,发动机总设计师称赞他“通过了国际级大考”。
如今,“高凤林”这3个字在业界已经是非凡的代称,在非凡业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非凡付出。高凤林连续熬夜最长的一次是将近一个月。一个月里,他每天熬到凌晨5点左右,为了国家863计划的一个项目,26个难关,他一个个攻坚克难。他说,98岁高龄的老母亲都没有脱发,而自己已经鬓发稀疏了。为了攻克难关,他常常不顾环境危险,直面挑战,为此多次负伤,鼻子受伤缝针,头部受的伤经过3次手术才把异物取出,而胳膊上黄豆大的铁销由于贴近骨头至今无法取出。
全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对于家人,高凤林说,用“还不清的感情债”来形容自己是再合适不过了。
恋爱时正是攻关的关键时期,天天加班,没有时间约会,恋人表示理解;妻子怀孕了,高凤林没有时间照顾她,甚至在孩子出生时,他还在生产岗位上;母亲年迈体弱需要照顾,又不慎烫伤了脚,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急匆匆赶到单位食堂给母亲打了全天的饭菜送回家去,帮着洗涮、换药,再赶回单位上班……他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报答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但一想到国家的需要,必须作出牺牲。
高凤林以自己对事业的极端负责,赢得了家人的理解与尊重,当看到他获得的一个个荣誉与认可,母亲和妻子都欣慰地表示:去干你的事业吧,国家需要你,不用顾及家里。
高凤林焊接技艺高超,很多外资企业试图高薪聘请他,甚至开出了几倍于现在的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这个诱惑力是巨大的,但高凤林不为所动。他说,每当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一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是金钱买不到的。正是这份自豪感,让他放弃了许多次提拔的机会,始终坚守在焊接岗位上。他说:“有台前就有幕后,只要心中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
“中国航天的发展,承载着我们国家的民族的梦想。当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我们手里的焊枪,因为我们的火箭产品,大部分是由焊接来完成的。看到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感觉非常自豪、非常幸福。”正是这种自豪和幸福,引领着高凤林一路前行,用近40年的专注和坚守,创造了别人眼中的许许多多“不可能”,也见证了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
(摘自人民出版社《初心·使命·家书》 编著:北京市纪委监委机关 北京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