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轩,曹学禹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
王轩,曹学禹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研究目前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落实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首先是育人为本,强化师德为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分析了“三教”改革的内涵,从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入手,探索了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产教融合、书证融通等培养路径,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改革路径;探索实践
职业院校“三教”是指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学院教学改革基础工作,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目前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适的岗位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切入点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2-3]。“三教”改革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效果作用最大的关键因素;教学改革的载体是教材,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设计,是“物”的因素;教学改革的路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人才的培养、技能的传授最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强调,努力健全完善的校企合作师资培养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三教”改革中教师改革新的发展方向。
教师发展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教育改革,首先是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才能发展好职业教育。根据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文件,全国教育大会也首次提出,教育改革最基础、最核心工作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抓好。中国职业教育有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职业教育规模体系世界最大,实施“三教”改革,首要任务是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因素是最为核心的部分[4]。然而到目前为止,职业院校仅有约133万专任教师,能达到“双师”标准的教师数量约有4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仅有约19万人,整体规模比例占专任教师39.7%。《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明确提出,加快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和素质是当前职教改革最紧迫的任务,对专任教师来说,连续5年内达到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同时要求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工作,积极引导把技术应用、专利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共享等成效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并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参考条件[5]。2019年教育部下发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确定了“双师”教师的培养目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教师比例在50%以上。河南交院积极开展“双师”培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校企合作“双师”培养机制,与合作企业及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共享小浪底“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鼓励学校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应用、科技研发或利用暑期到企业定期参建实践[6],实现了在“双师”培养上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交通土建类专业群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大类招生的关键,课上理论教学,课下实践指导,线上全程解答,既能讲台理论讲课,又能动手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称得上“双师型”教师。对于交通土建专业群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来说,目的是培养技术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岗位人才,有一支既能了解创客理论、又能玩转课堂的“双师”教师团队,解决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刚需矛盾,也解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
首先科学设置“双师”培养目标,制订不同专业的“双师”教师认定标准,要求在必备的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称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明确专业岗位必要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岗位标准设定考核目标,只有通过公正严格的考核才能认定为“双师”,这样认定也能为专业教师“双师”发展明确方向,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营造正确的“双师”教师培养氛围和导向。
构建认定系统标准,对不同专业分级设定不同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岗位技能,每级专业职业能力培训设定专业培训包,每个培训包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和培训课程模块,完成培训课程模块通过考核,就可以认定相应等级的“双师”教师;对教学团队“双师”发展策划也可以按照这个原则,分类分级实施岗位培训和能力认定递进,设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分级培养目标,使“双师”水平与目标相适应,打造完善的“双师”教师团队。
对交通土建专业群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来说,不仅要求兼职教师进行俭学能力培训,也要求在校在职教师和新入职教师都全员参加实践技能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培训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涵盖专业完整职业过程,并且根据专业技术发展持续更新,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跟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专业知识水平和执教能力都能满足学生系统培养需求,同时也保证团队“双师”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要保持“双师”教师队伍质量,完善全员全过程培养机制,保证教师知识水平跟上产业技术发展,保持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全体教师都参与,所有教师轮训周期是5年[7]。
要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首先解决师资队伍数量的短缺问题,对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要,首先看学生能否胜任职业岗位,也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公路学院教师数量本来不足,实行扩招以后无疑加剧了这一生师比例,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日益突出。实施大类招生人才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积极与校企合作企业协商,把校企合作企业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作为首选,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来学院任教,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技能素质过硬,不仅解决了师资队伍人员不足的短板,也解决了师资队伍实践实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把企业文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带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自2018年起,公路学院招聘专业教师条件有意识向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倾斜,具有一定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在招聘中具有相当的优势。自2020年起,要求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院校招聘专业课教师,不具备相关专业3年以上的技术人员基本不再考虑,但是对于特殊高技能人才可在学历要求上适当放宽。2019年招聘的4位专任教师为例,其中1人为应届毕业生,另外3人来自企业或有一定的企业经历。
据教育部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制订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实施“三教”改革,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四有”教师团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建立健全机制,落实“双师”提升发展计划。对教师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要求实施入职前培养、入职专项强化培训和在职研修三者结合,建立高教研究所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制订教师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提升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执教水平。鼓励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有计划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全面改发展。在评价机制上,制订适度、分级合理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同时采取动态管理、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公平竞争的原则。职前培养和入职专项强化都是新教师,相对容易管理,在职研修涉及人多面广,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管理难度大,学院安排所有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师实践技能竞赛,使老教师认识到短板所在而主动参加研修。学院组织以老带新、师徒传承教师培养机制,新教师提高执教能力,老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近5年来,学校共从院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引进了26名专业对口且实践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聘请路桥咨询有限公司、地方交通局等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兼职教师,目前兼职教师队伍年授课达800余课时,实训基地小浪底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时比达42%以上。
在积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的同时,也要积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能力提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职业能力研修培训,完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与评价机制,着重打造以执教能力文本实践技能高的“双师”教师团队。学校主动采取建机制、搭平台的办法,鼓励教师在职业能力研修、科研水平提高上下功夫,积极开展进圈子、压担子的做法,引导教师按照职业成长阶梯和标准逐步提升,设置新老传承梯队培养,采用导师引导、名师激励的做法,以老带新,完善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培、国培计划,积极参加国内外行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企业挂职实践,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提升职业能力水平;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交通战略发展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产学研共同发展平台,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导教师锻炼专业技能,锤炼职业精神;鼓励教师专业科研进圈子,形成行业圈子、学术圈子和职教圈子,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科研水平,打造行业的“专家”型人才;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开发压担子,开展社会服务、成果应用和技术咨询,把社会服务、行业培训和技术咨询等作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考核内容,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积极参与国家“1+X”证书制度建设,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学分银行和书证融通培训,尤其是“1+X”职业能力等级证书标准认定,要求专业骨干教师仔细研究本专业职业能力认定的基本标准,积极参与职业等级标准认定编制与审核工作,力争达到“X”证书培训师的能力要求,这样教师既能玩转课堂教学,按照职业能力等级要求传授学生技能,又能参与岗位技术标准修订,还能在“1+X”书证融通培训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教师全面发展。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核心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双师”教师培养基地,提供有效的师资培训途径和资源,既能解决专任教师岗位实践能力培训,又可以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学院结合院属工程技术公司合作共建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解决了公路学院“双师”教师培养的现实。目前公司具有公路检测和监理“双甲”资质,企业员工180余人。该师资培训基地建立后,双方开展了教师和员工互聘机制,师资培训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一致,教学情景和生产环境的一致,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的一致,互惠互利,企业和学校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专项技训练也得到了加强,形成校企联动、共同发展。2019完成了35名双师教师的培训任务,培训基地也逐渐发展成为生产、培训、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化师资培训平台。
“三教”改革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提升教师执教能力,需要明确目标,完善体制,畅通路径,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培养,优化教学团队结构,采取模块化教学分工合作,落实教师轮岗制度,建立师资培养基地等,为“三教”改革教师发展明确了方向,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双向流动,提高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常冬梅.协同创新视角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与教育,2019(3):59-62.
[2]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3]王轩,孟国东.土木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51-153.
[4]邢晖.创新铸造新时代职教“双师型工匠之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8-102.
[5]王成荣.人人是胜者——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王轩,宁金成.基于OBE理念的“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0(5):70-71,74.
G642.0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3.017
2095-6835(2020)13-0046-03
201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2019SJGLX657);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9JG008);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802-253)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