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峰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对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立足于新形势,切实性的落实纪检监察工作、从严治企,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在论述国企党委主体责任及纪委监督责任的基础上,就如何落实国企纪检监察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国企;纪检监察;策略
0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提升国民经济水平、维系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趋于新常态的今天,国企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领导贪污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需求,落实纪检监察工作, 推动国企的健康化发展,为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
1注重政治建设, 由思想认识上凝聚人心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首先肯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将一切党的内部矛盾归纳其中,力求从根本上落实从严治党的目标。注重政治建设,需要基于當前的腐败问题挖掘深层次的政治问题,由源头上入手规避腐败问题的发生。将政治思想建设落实到具体的纪检监察工作之中,首先应明确政治建设的价值所在, 以严明的政治规矩与机制体系作为支撑,充分的调动企业内全体党员干部及员工的思想,使之的实际行动与党中央的部署要求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国企领导干部,要求其在工作实践中需要树牢“四个意识”, 由思想上自觉,行动上主动,为国企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以推动企业各项经营工作及任务的顺利展开。
2抓住“关键少数”, 在具体工作中强化执纪监督
站在监督的视角进行分析,“一把手”的违纪及作风问题极其容易引发催化、连锁反应, 严重的会扩大成区域性、塌方式的腐败。简而言之,领导干部的职权越大,其潜在性的腐败性威胁也就越大,对其的监督力度便需要进一步强化。就国企而言,切实性的强化执纪监督,以促使纪检监察工作效力的发挥,可由如下几点入手:其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充分的尊重人权,贯彻实施民主集中制,重点监察决策程序;其二、确保纪检监察部门与企业所属的其他权力部门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为纪检监察者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以一个公平公正的视角客观的审查问题;其三、适当的进行明察暗访或信访举报工作,在面对问题时由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到“一案双查”, 对于已经“有苗头”的腐败问题严厉打击,打造出反腐倡廉的工作氛围。
3以压力传导驱动“两个责任”的落实
“两个责任”,即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中,落实“两个责任”为之中的重要内容。促使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效力的充分发挥,强化考核是关键。其一、规范责任清单, 在具体的工作中实行目标责任清单管理。将党风廉政作风考核与领导干部的直接利益相挂钩,做好监察工作。借助有效的考核方式切实性的落实“主体责任”;其二、遵从挺纪在前的基本原则,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效力,尤其是在“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问题上需要加强监督力度,并积极的接收基于“党风廉政意见”的反馈。在决定是否提拔干部时,纪检部门需要就干部的个人作风加以审查、出具意见, 切实性的将自身的监督责任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需要注重制度的建设工作,结合实际需求与党、国家的方针政策建立并健全可行性较强的纪检监察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基准,做好考核及监督工作, 协调好“两个责任”的关系,使之同向发力。
4自身建设,强化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效力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支综合素质强的纪检监察队伍。对此,国企需有意识的强化人员的政治素质及业务能力, 才可顺应新常态下基于纪检监察工作的高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以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的履职能力为根本目的。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做好人员配备, 选拔个人政治素质佳、业务能力优良的人员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并指派专门的干部进行队伍的领导工作;应当强化纪检干部的再教育工作,通过内训及外训的开展, 可有效的提高纪检干部的综合素质与个人水平,从而确保纪检监察工作的有序进行。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注重纪检干部的纪律建设。由平时的具体工作入手,规范干部的举止及言论,使之可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求纪检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落实企业的一系列规章及制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纪检监察工作对于国企的发展而言尤为关键,在规避党员腐败及廉洁作风的建设上有着积极影响。对此,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及相关负责方应当基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落实此项工作,推动纪检监察效力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思敏,新常态下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与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93+195,193+195
[2] 杨红.新常态下改进企业政工和纪检监察工作的途径分析[J].环渤海经济望, 2017 (08) :89.
[3] 刘修玉, 宋奎, 张笑通.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6, (7)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