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梅
摘 要:课堂转型与重构是当今学校改革的核心,学校教育的目标必须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与重构,让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转型;重构;核心素养
新时代、新挑战、新目标,当今的学校教育,必须聚焦并践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凝聚立德树人、课堂转型、核心素养的落地力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吹响改革的号角。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应用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所谓素养,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学科知识全部忘光后所剩下的东西。一个人遗忘的是某些固化的知识。面对生活情景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是能力与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体系是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它为我们提供了学校教学改革强大的思想武器,明确表示学校教育要从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关键载体立足于课堂。
二、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与重构策略
(一)巧设富有童趣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方法蕴含在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尝试验证等外在行动,向内在的方法归纳、思想概括、规律形成等数学思维的发展迈进。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力量是创设情境的“最高境界”。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着眼儿童的童心状态,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进一步让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之中。
例如, 在教学《可以圈多少地》,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叫淘气的人,想在草原上买一块地。卖地的人说:“你如果愿出1000元,那么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围成的地就归你。不过,日落之前你必须回到原点,否则你的钱就白花了。”淘气觉得很合算,就付了钱。他想走出最远的路线,得到尽可能多的土地。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开始奔跑起来。
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淘气使尽全力,跑的路线长短是不变的,关键是看他围成什么形状。周长一定时,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通过这段有数学味道的故事,孩子们会更主动走近数学,使孩子们产生了研究的欲望,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此时,核心素养的发展犹如花开一样,无声落地到数学课堂之中。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数学具有广泛应用性,核心素养是个体终身学习所需要的重要素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具体可感的形式体现,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种问题中有效互动,从而发展自身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可以促进学生经验应用、提炼和再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良性探索过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经验,把有营养的数学熬制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善于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找到适合学生的素材,让学生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为学习和鞏固知识找到准确的契合点,让每个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在情感上收获学习的自信与快乐,全面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得核心素养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我让学生去商场调查有关物品净含量的数据,并感受轻重,同时准备好相关的包装,查询有关秤的知识资料。这是一次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积累经验的好机会。课前这种调查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验,更是经验的对接。如今在生活中感受物品的轻重、多少,有了这种生活体验为载体,此时的数学是真正“活”的数学。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数学的内涵,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打通了数学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进入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理解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和能力去解决有意义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转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建立综合化的有效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激励学生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综合化的有效评价能够不断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恰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评价必须紧扣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评价一方面要读懂课堂,更要读懂儿童,要全面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实况,多角度关注学生的综合情况。另外一方面要评价其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学习态度、思想观、价值观等表现。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必须有评价机制为支撑才稳固,综合化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约分”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判断是不是最简分数。一场激烈的辩论开始了。学生A:是最简分数。可以化成假分数,4和3是一对互质数,根据“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可以确定是最简分数。学生B:4和3虽然是互质数,但是你别忘了是一个假分数。因此,不是最简分数。
显然,假分数在这里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最简分数内涵还欠缺本质上的理解。我并没有急于揭露问题的实质,而是巧妙利用评价进行自然的疏导,让学生在经历认知冲突学会自省、自悟,学会阐述与辩论,学会从别人知识库汲取营养。由此可见,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当用评价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信心,有根据地给与学生保护式的评价。利用用评价给与学生空间,学会等待、延时判断,这样才能等到花开的时节。同时,也要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引导、激趣等作用,给学生时间、空间,发挥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效应,从而提升自身的素养。
总的来说,课堂的转型与重构并不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经典上寻求发展与超越,转型“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主旨,重构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教学内容的价值解读与转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展开”为聚焦点,建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体系,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拓展人体化空间,积极谋求课堂教学转型与重构,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课堂转型/钟启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7.
[2]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陈凤尾,周卫红编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