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桡侧和尺侧腕屈肌张力及康复的作用影响

2020-11-26 08:15赖炽洪朱蓉雪叶莹温建航
江西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尺侧屈肌桡侧

赖炽洪,朱蓉雪,叶莹,温建航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 510317)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CAV,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由于急性脑血管缺血或闭塞,引起脑血流循环障碍、脑组织结构损害,最终脑相关功能改变[1]。据《中国脑卒中报告2019》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脑卒中存活患病人数超过1300万,死亡率超过20%,脑血管意外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1]。同时多方论证表明,脑血管意外有着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总体预后情况并不乐观,尤其在上肢功能恢复过程中,常规康复训练远远无法达到大部分的患者的预期目标[2]。体外冲击波主要作用于细胞层面,根据剂量的大小,引起细胞器及膜结构不同的力学改变,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软组织钙化,镇痛,刺激血管再生中;而其亦可作用于骨间充质细胞,加快坏死骨的吸收及新生骨的形成,对骨质的重构与再生有明显效果,因此常常被运用于骨关节术后康复、骨关节炎、应力性骨折的治疗等[3,4]。体外冲击波针对骨的愈合与重构有明显效果,且已经过多个国家地区多方论证,但其对脑血管意运动相关后遗症的治疗尚不明确[5]。本文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及康复,为临床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运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54例进行研究,设立经过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运动训练的患者为观察组77例,经过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为对照组73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6]。纳入标准[7]:⑴病程在4-12个月内;⑵发病在有脑卒中明确诊断及上肢运动状态改变;⑶有相关危险因素;⑷患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⑴伴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累及全身者;⑵有意识精神改变症状;⑶有脑卒中或其他脑血管再发可能;⑷高血管意外不能解释的上肢活动受限;⑸上肢骨骼畸形或骨质受损。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研究告知并征得患者监护人同意,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平地步行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等,由康复治疗医师指导协作进行,50min/次,2次/d,进行训练4周为1个周期。

1.2.2 观察组 (常规康复+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后,使用SHOCK WAVE THERAPY公司生产的SNOTHERA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设置压力强度参数为1.1-1.3bar,频率 8-14Hz。每三天使用一次,30d为一个疗程。操作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由有经验资质的康复治疗医师操作执行。

1.3 预后评估 使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检测上肢恢复功能情况,分数越高代表恢复越好;使用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数值检测肌张力大小,肌张力越小,恢复越好;使用肘关节及腕关节关节活动度检测关节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越大,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对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组间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对比,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t P例数(例)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77 34.41±8.60 79.39±12.36 73 35.07±7.91 69.53±13.11 1.496 9.357 0.785<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比较 对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对比,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比较()

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t P例数(例)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77 8.41±2.60 5.37±1.36 73 9.02±2.01 7.53±2.16 1.551 8.074 0.841<0.01

2.3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 对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组间关节活动度比较,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3。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是目前我国居民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威胁之一[8]。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多个因素变化与发展,脑卒中发病率迅速上升。甚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有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地区的总和的趋势,脑卒中或将成为未来我国主要医疗负担和死亡原因之一[9]。由于大部分脑卒中患者起病急,不能在最佳的抢救时机段及时就诊,且相对城市,农村居民有更高的发病风险,而其匮乏的医疗资源与其高发病率不相匹配,因此此类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处置;此外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脑血管畸形、血管瘤,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因此脑卒中致残风险与日俱增[10]。传统的康复训练常针对患侧下肢,力求满足患者恢复行走等日常生活技能,但针对上肢相关康复训练常常缺乏特异性;且传统的康复训练周期较长,起效较慢,因此患者依从性较差[11]。因此探索一种更为安全高效,减少患者负担的康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表3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

项目 例数(例)观察组对照组腕关节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肘关节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77 73 t P 8.73±5.75 7.85±4.68 1.417 0.673 27.45±8.68 17.02±6.19 8.273<0.01 72.4±12.98 68.5±12.32 1.230 0.713 133.4±1.6 116.8±3.2 6.859<0.01

针对脑血管意外引起患者瘫痪的新型康复治疗方案众多,其中体外冲击波疗法的运用逐渐被发掘。多方实验检测结果验证了体外冲击波疗法在骨的再生与修复、血管重建、镇痛和加速代谢和愈合等方面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亦有学者提出将体外冲击波治疗运用于脑卒中患者患者下肢偏瘫的康复治疗,文献报道[12,13],体外冲击治疗对于改善肢体痉挛作用,治疗后患肢肌张力明显下降,但是关于其上肢偏瘫的康复运用尚不明确。亦有学者证明了将其运用于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可能性,但是并未进行临床或相关的专项数据分析[14-16]。因此笔者认为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有重大意义。

根据本研究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功能评分、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的比较,观察组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相比仅用常规训练,联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下肢的功能、桡侧和尺侧腕屈肌高肌张力、关节 活动度改善更为明显。此外,仅使用常规治疗,患者患侧桡侧和尺侧腕肌张力改善不明显,恢复有局限性。其次,需要特别提出,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相比,出血性脑卒中更大概率导致更为广泛,也更为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因此相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体外冲击波疗法更为有效。

综上,本研究结果认为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桡侧和尺侧腕屈肌肌肉张力,促进其康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的运用临床有意义。但由于本实验实验样本量偏少,实验结果存在局限性,因此仍需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加以佐证。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为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尺侧屈肌桡侧
第3指掌侧总动脉起始走行变异1例
第一掌背动脉参与的皮瓣解剖学研究进展
尺侧副韧带前束与尺骨冠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桡侧腕短伸肌副腱变异1例报告
易感风寒 搓迎香点太渊
针刀干预对中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伸肌-屈肌萎缩 状态及肌肉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
成人桡侧腕伸肌神经入肌点定位
桡侧多指畸形的影像学分型
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
拇长屈肌毗邻解剖结构的高频超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