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天一 编辑/章蔓菁
在与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开展贸易活动时,我国外贸企业应重点防范汇率波动引发的买方履约风险、地缘政治因素引发的贸易摩擦风险以及贸易诈骗风险。
当前,面对以欧美为代表的传统贸易市场的衰退,越来越多的国内出口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风险往往较高,国内的外贸企业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损失。鉴此,亟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在此背景下,当地进口商需要支付高昂的货币兑换成本,导致在进口商品毛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进口商可能会因汇兑损失而拒付货款;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进口商愿意支付货款,但所在国采取的外汇管制措施会限制其实际支付能力,同样会引发买方履约风险。
为应对上述风险,国内出口企业可考虑从两个方面予以应对:(1)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降低风险。国内出口企业在与买方签订合同前,就应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汇率波动风险考虑在内,确定买方是否已采取了相应的汇率风险对冲措施。在一些情况下,国内出口企业可要求新兴市场的买方乃至最终下游客户一并向银行购买远期外汇,并向国内出口商出示相应购汇证明,以确保进口商在汇率波动时仍具有还款能力。此外,出口企业自身也可向所在地的金融机构购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on-Delivery Forward,NDF)进行货币保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潜在的汇兑损失。(2)借助充分的信息收集来降低风险。汇率风险之所以能够引发买方履约风险,归根结底是买方自身的付款能力有所欠缺。对此,国内出口企业可在合同签署前,先对买方的背景进行充分调查,如果买方自身经营实力一般,但其隶属于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集团,而集团内其他企业的实力尚可,则可考虑由实力更强的集团内其他企业来代替买方签署合同,或者要求其为该笔进出口贸易提供还款担保,以此规避买方因本币贬值而拖欠货款的风险。
2020年以来,印度与我国在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发生摩擦,显著增加了国内企业对印度开展贸易活动的难度。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无论是对自我国进口的货物,还是对向我国出口的货物,印度海关都加大了审查力度。针对当前与印度贸易往来的风险,国内外贸企业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了解印度海关政策动态以及做好下游市场研判等措施,提前做好风险防范。
一是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在不少贸易活动中,政治因素带来的贸易摩擦会使进出口双方的利益都遭到损失。就此,国内企业可说服印度交易对手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例如,国内某农化企业在2020年5月拟从印度进口一批原料,但该批原料却被印度海关以检查的名义扣押达两个月之久。对此,中方企业与印度海关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其后,中方企业说服印度供货方出面,由印度供货方的律师向印度海关强调逾期不交货给印度供货方带来的违约风险,方才使印度海关解除了对货物的扣押。由此可见,在处理因政治因素导致的贸易摩擦时,要善用当地交易伙伴的力量,通过进出口双方共同携手合作,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二是密切跟进印度海关的政策动态。印度目前的海关政策对本国的进口方较为偏袒:允许进口方不付款便可提货;规定货物到港后30天内无人提取,则进入强制拍卖流程;要求退运货物需要原买家同意的文件等。这些政策使国内企业在向印度出口时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买方动机不纯,在货物到港后不提货,或不配合提供退运材料,则可借拍卖契机低价获取原货物,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钱货两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各大港口的清关能力参差不齐,货物通关时间和买方提货时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对此,建议国内出口企业在出货前务必以邮件等书面形式向买方征求发货意见,在买方确认可按期提货后再出运货物,避免因买方难以提货而造成损失。
三是提前做好下游市场研判。贸易摩擦增加了企业开展贸易活动的阻力,但不代表主动权的丧失。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销往印度的产品往往因为产品种类(例如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技术密集型产品)、销售地域、市场品牌的差异而呈现销售情况的分化。对此,出口企业如能及时跟踪下游市场变化,做好印度市场的销售情况分析和研判,则仍有可能在贸易摩擦中实现业绩的逆势增长。当前,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印度当地聘用专人进行数据统计和市场分析,随时了解下游市场的动态,包括产品销售情况的区域分布、产品的更新迭代需求等。这样既能在研发和生产环节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又能增加在客户开发和合同签署环节的筹码,有助于自身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找到相对稳定的业务拓展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对口罩、防护服、检测试纸等防疫物资的需求激增。这在为国内相关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贸易诈骗者的关注。实务中,不少诈骗方会冒用其他公司的名义来下单,要求国内企业将货物发往非洲,利用非洲物流信息不透明的特点,“空手套白狼”骗取货物。国内出口企业稍有不慎,便会跌入诈骗陷阱,造成严重损失。以国内某口罩生产企业(下称“A企业”)为例。2020年上半年,A企业收到欧洲某国自称为知名口罩公司——3M公司中间商(下称“B企业”)的询盘,称亟需采购价值约百万美元的口罩销往非洲地区。然而,在双方的沟通过程中,B企业始终不愿支付预付款,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的资信调查则显示B企业的成立时间非常短,并不具备与订单规模相称的付款能力。据此,A企业提出B企业须预付全额货款方可发货;B企业则表示可预付10%货款,并出具了“3M证书”来安抚A企业。经过分析,A企业发现以下疑点:(1)从证书看,B企业提供的“3M证书”仅能说明B企业具备销售资质,但无法证明其是3M公司的中间商;同时该证书上的印戳为电子图章,可仿冒性较强。(2)从贸易背景看,其时,虽然非洲的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但欧洲疫情也很严重,如此大规模的口罩订单,按理应该发往消费能力明显更强的欧洲。(3)3M公司作为大型跨国企业,其大额订单无需绕道欧洲中间商来询盘。综合上述疑点,A企业认为,B企业很可能是在实施贸易诈骗,借用3M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来混淆视线,真正的目的是将货物骗取到非洲后直接提走。基于此,A企业回绝了该笔询盘。此后,其他一些出口企业也接到了该企业的类似询盘,只是订单产品已从口罩变成了服装、玩具等。这更加印证了B企业具有实施贸易诈骗的嫌疑。
鉴于疫情以来贸易诈骗风险有所提升,国内企业需要加强买方筛选,尤其对买方的真实性要进行甄别。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借助中国信保的买方资信调查,验证买方的真实身份。买方资信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企业的信息渠道进行补充。出口企业可借助资信调查中的买方地址、买方税号等信息,与买方自身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进而判断买方的真实性。实务中,一些出口企业会通过中国信保提供的买方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先与买方取得联系,并向其确认询盘下单的业务员是否真实属于该公司,以规避被不法分子冒名下单的风险。
二是出口企业自身要做好风险识别。出口企业可对相关贸易诈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以资借鉴。目前看,以下三点应引起注意:其一,倾向于通过聊天软件进行业务联系,并排斥邮件回复,即便提供邮箱,也往往并非企业邮箱;其二,业务沟通中并不注重订单的细节,不计较产品的具体款式,对价格的敏感性也较低,营造出一种“财大气粗”“要急货”的形象;其三,非常抵触预付款,并且会要求卖方将货物发往第三国(以非洲地区的国家最为常见)。因此,一旦遇到符合上述特征的“买方”,出口企业应格外警惕。
三是通过某些策略对买方身份进行核实。例如,出口企业可要求询盘方先以公司账户支付一笔小额款项。如果交易明细上所显示的付款账户名为买方公司,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冒名顶替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策略亦有可能被诈骗者绕过。例如,在近期发生的一起贸易诈骗案中,诈骗者冒充某国C公司向国内某企业下单,该国内企业遂要求诈骗者先通过C公司账户支付一笔小额款项。于是诈骗者转而联系C公司,称其希望向C公司供货,并向C公司提供了样品;随后又向C公司表示,上述国内企业为其上游供货商,因自身暂时无法付汇,需要C公司向该中国企业先行垫付样品费。C公司信以为真,向该国内企业支付了相应款项,导致该国内企业误以为买方身份被核实,随即向诈骗者发货,并由此造成损失。为应对骗术日益“高明”的诈骗者,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必须不断予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