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发展的厘革与发展反思

2020-11-26 15:13冯柯豪成都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31期
关键词:场域武术体育

冯柯豪 成都体育学院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碰撞使武术在由技击技术逐渐演化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但近年来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在全球体育竞争与博弈的过程中发展不容乐观。因此,理清学校武术近年来发展的轨迹,有利于客观分析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校武术的嬗变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校中武术教育注入活力,有利于武术在学校中进一步发展,从而解决当前发展的尴尬局面,进而使青少年在习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

一、动因与发展:武术发展方式的厘革

武术在中华民族中地位的提高,或许在某些层面与鸦片战争的出现具有相应关系,一直以来国人存在提倡武术的声音,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学校场域被视为普及推广文化知识的重要场域。与之相应的是,随即而来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也相继通过了“各学校添授中国武技”的决议,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武术即将被赋予新的社会身份。武术承载着强国强种与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进入学校,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并在发展中走进了新式学堂教育。民国已降,各地新式学堂纷纷以《中华新武术》”[1]为教本,教习武术。《中华新武术》作为与西方体操抗争的依据,在创编、推广以及实施中因其具有民族性的价值,不单是作为民族体操的形式展现,还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因而愈发受到重视。民国时期直到现在,学校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被赋予许多功能,学校武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为武术的普及推广,武术文化与技术传承,民族精神的培养等。在新中国的政策导向下,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带来较大的学校人口基数,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普及的重要阵地之一。就学校武术教育而言,在贯彻新中华武术的同时,引导和利用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改为集体教授,为武术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校武术嬗变的开端源于武术向近现代体育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学校教育认可西方教育模式的状态,在西学中用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学校教育悄然被西方体育所渗透,学校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进入了被排挤与滑落的生存状态。新中国建立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代表,身负增强民众体质重任,重新被提上发展进程。后又修订并推行《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在大纲中对武术的教学程序予以明文规定,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材中似乎意味着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正在逐渐走上正式轨道。与此同时,社会各地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纷纷兴起武术社、业余体校以及训练班等民办武术馆校组织,尤以河南省登封市最著,社会力量中武术机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快速发展。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传统社会中,武术的传承方式多依赖于亲缘、业缘、地缘等宗法机制,那么武术内容的传承也都是面向基数较小的一部分人中,范畴上就缺乏了广泛性,教学内容也由此具有了较大的主观因素。但是当前民间武术的传承话语被边缘化,武术的传承逐步以学校班级进行授课的方式进行,这种传承具有契约约束的性质,传承范畴也较为广泛,然而也正由于传承范围的广泛,导致了学校武术教育仅停留在技术动作的表观模范层面,而缺乏了对内在价值观念的教育,在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技术动作的高、新、难、美成为引领武术发展的主导因素,蕴含传统文化因素的传统武术却退居次位,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配角。

二、现状与演进:学校武术的发展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扬民族精神和提高身体素质就是我国一贯坚持的任务之一。学校武术教育同样具备承担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担当,尽管学校武术教育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国家角度而言,近年来的全国中小学武术调研数据遗憾的表明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尴尬处境,即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指导下,武术教学实践并未完全落到实处,甚至有些学校出现武术课的形式化,无人教与无人学的武术课或将使某些学校的武术教育名存实亡。就学校角度而言,当前我国设置以竞技套路或武术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武术课,套路大多经过改造具有健身及观赏价值而失去了武术本身的技击属性,然而学生心中的武术是带有神秘色彩可以用来防身自卫及具有技击功能的武术,正如某位学者“学生认为武术最能吸引自己的价值是攻防作用”[2]所说,但学校教育推广过程中的武术套路以及武术操并不像电影和武侠小说所曲解的那样理想化,相反还以老师为主体,运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武术动作的分解学习,平添枯燥无味的表现形式于其中,以至于学生对武术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因而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3]等严重影响武术教学效果的现象频发。长久以来,学校武术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继而导致武术成为体育的下位概念,这也是影响武术在学校场域中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不但没有贯彻落实学校武术教育的相关政策,反而在学校教育中增添跆拳道等项目,这或将成为学校武术边缘化的缘由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武术应运而生,如若遵循学校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或许能够成为一门具有中华特质的独立学科,但正如武术当前的发展现状所呈现的那样,在西方知识结构的影响下,武术的传承正历经着新的发展困境,如跆拳道等项目,抓住青少年对于运动的关注与辨识度,造成武术进校园的进程滞留。除此之外,就教育效果而言,当前学校武术仍然以技术动作的学习为主,缺乏对武术文化的本质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具备专业性但不具备综合素质。总之,各个因素都或直接或间接的成为武术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就现阶段学校武术教师的专业配比而言,专业度似乎还有代擢升,一些教师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刻的体悟与认知,这就进一步导致在武术课的行课中,单调的套路练习成为学生消极练习武术的普遍情绪。综合来说,以上是阻碍武术课程开展的现实因素。尽管学校武术具有通过强健青少年体魄的方式,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塑造弘扬民族精神形象的功用,但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或许应当引起足够的反思。

三、反思与构建:学校助推武术传承与发展

学校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建设武术学科的重要体系之一,推进武术文化进校园就成为当前社会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首先,拓展武术进学校的渠道,可以适当聘请当地拳师进入学校场域,来进行地方拳种的传拳授拳,将地方拳种传承人的身份转换为学校武术教师的身份,让传统武术真正落实在学校场域。一是学校武术在发展中打破固有的传统教育体系,一对一传承模式逐渐演变为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沿用西方体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学校体育,以“德、智、体”为教学目的等行为表明国家对学校武术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身份符号,理应站在体育教育的前列传承民族精神。然而另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下的武术动作作为一种表象的武术知识,难以使学生体悟到武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需求,造就武术在课堂上成为有名无实的摆设,试图通过分析原因反思困境所在,发现打破传统教学框架,并进行横向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二是学校武术还具有强调武德的教化功能,致力于习练者身心和谐完整的塑造,关注生命与内在精神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为当下教育查漏补缺,因此学校武术以考核成绩作为推进学校武术的做法值得探讨。其次,除中小学学校以外,高校场域更应是进一步加强武术学科建设的研究田野,中小学学校中对于武术课程的中心,更多倾向于建构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习练武术文化的兴趣,反观高校场域,则是把武术学科置放于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宏观视野中。加强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进武术学的学科建设,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高度,在高校中掀起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武术热,并建设出同时兼具深度与广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武术文化进学校的关键还在于教师队伍对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与专业性上。通过教师的育人属性与学生的向师属性,来营造出学校武术蓬勃发展的新氛围。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武术比赛,来激发学生参与到学校武术的热情,最终为武术文化在学校场域的发展提供一定助力,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比赛所特有的竞技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身体机能,同时还有助于武术技艺的现代化传承。不可否认,学校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育人意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武术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迎合社会价值需求之上,学校教育中的武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逐渐走上了竞技武术的道路,然而武术作用并非仅仅是走进奥林匹克为国争光,还应服务于传承民族精神的层面,通过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和推进,让更多的学生体认和感知中国武术的精神实质,或将成为实现学校武术教育赓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全面客观的梳理完学校武术教育的嬗变历程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理念,都值得探讨与反思。对于学校武术在当下的路径探索,的确需要围绕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展开,学校武术作为武术文化在当今的主要传承方式,在青少年中传承武术势在必行,武术的教育价值更多的在于文化教育价值,通过学校的传承途径,武术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与发展,进而宣扬武术中重礼崇德、形神兼备的传统文化特征,使其在文化竞争相当激烈的今天,在西方竞技体育理念的冲击下仍然具有厚积薄发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场域武术体育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