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 王晓琳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职业院校公共必修课的公共英语课程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然而,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改革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仍有很多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生水平与个人期待和工作需要差距较大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定位上存在偏差,2010 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从要求中可以得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既要与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又要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职业发展;其次,高职院校三年扩招计划使得原本就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英语基础再次扩大,班级内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再适用,如何兼顾到所有水平的学生,让他们学有所获,又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课程结构单一,选择空间有限,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所有专业选用相同的教材,使用相同的授课计划和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只能按照指定的安排授课和学习。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文章以分层教学为视角,提出了一些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式和建议,来帮助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秉承“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被用于各类型的教学实践中,查阅文献后发现,分层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都有所应用,隐性分层和显性分层被用于各类学科中。 然而,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分层教学,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类别,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
本课题团队对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物流专业、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有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和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和“毕业生英语能力具体需求”的访谈调查,对结果整理、分析、总结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1. 访谈结果
本次访谈分别从这五个专业学生中选取了两个从事和专业相关行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共十个学生接受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学生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入职前、在职中和未来发展,通过了解英语在这三个阶段的作用和重要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课程,满足学生需要。 由整理访谈结果可知,首先,入职时仅有部分专业对学生英语水平有硬性要求外,其他专业并没有对学生英语水平做具体要求;其次,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英语使用情况差异较大,有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到英语,有些则完全用不上;最后,大多数毕业生表示英语对他们晋升有影响,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希望能继续提升英语水平。
2. 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0 份,回收有效问卷356 份,问卷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共15 道小题。 第一,学生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工作地点、工作类型等;第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英语需求情况,包括对岗位专业英语、职业英语、拓展英语、基础英语等;第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教材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方面等。 通过分析可知,首先,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从高到低分别是行业类英语、职场应用类英语、文化素养拓展类英语、基础类英语;其次,公共英语课程教材与专业脱节,内容过时,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学方式仍然以授课为主,与高中教学无太大差别,应试意味浓,课程实用性偏弱。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不能仅从学生和教师需求出发,还需要调查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和需要,根据调查信息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本课题团队对珠三角十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内容是企业招聘时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企业招聘时最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英语能力,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满意程度等。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第一,70%的企业希望学生具有行业英语相关知识,60%的企业希望学生具有职场英语应用能力,30%的企业希望学生具有一定拓展类英语知识,40%的企业希望学生具有普通英语交际能力;第二,60%的企业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表示不满,30%的企业对学生英语资料翻译能力表示不满,40%的企业对学生英文信函书写能力表示不满,20%的企业对学生阅读英文资料能力表示不满;第三,60%的企业希望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0%的企业希望学生通过大学英语A 级考试,30%的企业对学生英语等级没有要求。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知,进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时不能仅从学生英语水平、学习兴趣和动机出发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按照英语难易程度把书本内容进行分层,最后把学生层级和书本层级相对应。对于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 从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学生还是企业,行业英语都是最需要的,其次分别为职业应用英语,文化拓展类英语和基础英语,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尽量让其掌握专业和行业类英语单词、短语和简单的句子,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则可以掌握行业类英语和一些常用的职场应用类英语,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的情况下,还能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则可以继续学习拓展类英语,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竞争力;2. 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融入分层教学中,组件小组团队,团队中需要有各层次的学生,结合学生相关专业布置任务和设置项目,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负责翻译和阅读类容易借助科技手段完成的子任务,中等基础的学生主要负责翻译和写作类子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负责展示和演讲类子任务;3. 根据学生层级和专业设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考核与学生层级和专业相吻合。
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按照调查结果实施分层教学还是难以进行的,仍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和不足,为了让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有效实施,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教材改革作为“三教改革”的内容之一,一直都是教育研究者的研究热点。 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职业性和实践性,素养目标缺失,服务对象错位等问题阻碍了分层教学进行,影响了分层教学效果。通过创建、使用活页教材能够帮助实现学生主体中心地位,构建学科和职业新体系,融入行业新动态与企业新要求,进而推进分层教学进行,改善分层教学效果。活页教材的活不仅仅指的是装订方式的活,更是教材内容的活,在内容设置方面,打破“章—节”式传统设置转变为“项目—任务—能力”体系;内容选择上紧跟产业、行业、企业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规范;内容安排上要遵守“螺旋上升”规律,满足学生反复学习和应用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德技兼修,所以还要梳理出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观念。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高职公共英语需以职业需求为主线来开发和构建,做到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这里的结合可以是“进阶式”结合,也可以是“渗透式”结合,做到语言基础为实际应用服务,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用英语处理工作中相关业务的能力。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多是公共必修课,并且为了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公共英语课时不断缩减,最后导致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融合效果不佳,各层级学生学习情况不乐观。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处境,提升分层教学效果,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可以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必修课程主要是行业和职场应用类内容,选修课程主要是基础和拓展类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各层级学生在课后延续分层教学,还能够缓解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作为选修课,都应当服务于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学科在制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广泛调研、充分研讨、以学生职业需要和发展为本位考虑行业、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将公共英语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整体方案,制定恰当的必修学时和选修学时,而不是将其孤立,排除在外。
通过研读文献了解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逐渐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不同层级的学生不再是由统一的试卷来决定学习情况,而是与他们课堂出勤率,活动参与度,层级任务完成情况等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基础较差学生的焦虑感,也可以抑制基础较好学生的自傲。 然而,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仅仅这样做还不足以提高公共英语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让各学科专业教师参与到过程性评价中来,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是否符合行业需要,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基础较差的学生信心,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团队成员,虽然英语水平不足,但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可以为团队做出贡献。 其次,建立学分替换制度,对于一些在大型比赛中获得较好奖项或者考取了一些较高水平英语证书的同学可以无须参加期终考核而获得相应的学分,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是一种鼓励,鼓励他们参加高水平挑战。 最后,设立课外加分项目,学生在一些线上学习软件的学习时长达到一定时间后,教师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加分,这样可以激励中等水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升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来促进分层教学有效实施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 首先,需要加大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公共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英语教师的转化,使之成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教师,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能开展基于专业内容的语言教学、职业英语教学和行业英语教学。 其次,加快创建校内模块化活页教材,使之既可以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又能够及时增减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教材每一个模块都是对应相关专业的一个或几个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完成模块中的学习任务后就能够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最后,加大校企合作,创建校企情感共同体,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相依相偎、密不可分,属于公共体,但是这个共同体一直都主要是建立在利益之上,所以校企双方合作并不密切且不可持续。 然而,为了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所以校企合作应当从以前的“共利益”转向“共发展”,着力建立情感共同体,推进职业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