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①
——以太极拳为例

2020-11-26 02:17杨一迪
现代英语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介太极拳译者

杨一迪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力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吸引更多国外学者学习和传扬中国文化。但是鉴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这一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外宣工作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课题,翻译研究的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将以“非遗”太极拳为例,从译介学的视角揭露太极拳外宣工作的难点,并就翻译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最终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二、译介学

(一)译介学的概念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的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也是一种有关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行为,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因此,从译介学视角出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译介学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他们慢慢地开始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灿烂文化。但是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各异,国与国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对数字、颜色、节日等文化的不同理解,严重影响文化和谐交流,使我国文化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译介学”的出现和推广使文化“走出去”的想法重新燃起希望。

在中国,译介学受到了国内权威学者的极力推广。对于译介学在中国的发展,谢天振教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译介学》关注的重心在于两种文化转换过程中的译介内容,这一过程也是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译者向西方介绍本国文化与文明,实则也是促进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的过程。因此,翻译质量万万马虎不得。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它的外宣活动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保护、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译介需要好的语言功力,切忌乱译、误译,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三、太极拳外宣翻译的难点

(一)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于2006年5月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武术、艺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传统拳术,有助于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和谐。

太极拳作为笔者家乡的艺术瑰宝,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甚至掀起了“全民太极拳热潮”。公园和广场上总有大爷大妈打太极的身影;学校体育课上学生认真学习太极招式;体育馆内太极拳比赛如火如荼。当然,有不少国外武术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陈家沟讨教,与当地人民在切磋拳术之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家乡历年举办“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以太极拳为切入点,架起了对外交流的桥梁,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太极拳翻译难点

太极拳学习人士遍布世界各地,外宣活动势在必行,但由于太极拳的文化属性独特,翻译存在困难。

1.文化背景

太极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是一种内家拳类柔性武术,结合古代引导、吐纳之术和中医的经络、气血学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此,太极拳寓有哲学、中医学、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等多种学问,体现了东方文学的宇宙观、道德观、生命观、人生观等。

太极拳的学习并不止于动作的熟练,还需要练习者明白各种口诀的深刻含义。这些口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表达在西方的语言里会出现文化空缺。比如,“以慢生柔,以匀求活,柔极生刚,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起势口诀,讲的是老庄虚境学说的物化。

太极拳风格多样,包括陈氏、杨氏、吴氏等不同学派,本文主要讲述陈氏太极拳。

2.专业术语

陈式太极拳共二十四式,即有二十四个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一般用词简洁精练,比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集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为一体。但是,由于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长期沉淀的成果,三言两语不足以将其解释清楚,因此,外宣事宜必定存在诸多挑战和难题。例如,太极拳二十四招式名称命名中使用了大量动物名称,意在使学习者练拳时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白鹤亮翅”两臂张开犹如白鹤展翅翱翔,有“延年益寿”之意,但“鹤”在英文中并无“长寿”之意。类似的还有“金鸡独立”“高探马”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不然译文将晦涩难懂,无法传达出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

四、太极拳外宣翻译方法

(一)音译或中英夹杂法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在任何两种语言的互译中,特别是当有关文化很不相同时,抽象的、泛指的词汇是最难处理的。”一些语言差异较大的文化现象词,很难在另一个语言中找到与其意义对等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音译法和中英夹杂法,切忌迎合英语文化,误导读者。

“金鸡独立”是以动物姿态命名的拳势,雄健的金鸡气宇轩昂,传达出昂扬进取的象征意义。如若将其直接译为“Rooster Stand on One Leg”,恐怕外国读者会摸不着头脑。“金鸡”在我国有“光明、吉祥”的美好寓意,但在国外多指“胆小”等消极意义。因此,为了保护这一拳种的民族特色,可以借助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方便国外练拳人士记忆和书写,保证原语信息完整。

中英夹杂法是指英文加拼音的混译方法,即译文部分与英语吻合,部分出现文化空缺。这种译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可译”的问题,既推动外宣翻译的进程,又可以保留太极拳本来的面目。例如,有人将“气沉丹田”中“丹田”译为“abdomen”,竟不知丹田并不是指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不可将意念支配下的吐纳活动等同于腹部呼吸。这时,译者可以采用中英夹杂法,将其译作“Sink Your Breath To the Dantian”,既不产生歧义,又保护了本国优秀文化。类似的例子还有“单鞭”,可译作“Single Bian”。

(二)直译法

太极拳外宣翻译还可采取直译的方法,既忠实于拳术所传达的意义和内涵,又可以以一种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使外国友人有效地学习,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分歧。

之所以选择直译法作为太极拳外宣策略,是因为太极拳术中除了一些明显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特征的专业术语,还有一部分浅显易懂的术语。这类术语没有过多的象征意义,没有“白鹤亮翅”般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不存在文化差异现象。比如,“提手”一词,汉语是“将双手向上举起”,英译为“Lift the Hands”;“开合手”,指张开、合住双手,英译为“Open and Close Hands”;“斜飞式”,指身体倾斜,做出飞翔状,英译为“Diagonal Flying Posture”;“十字手”,双手合抱、交叉,英译为“Crossing Hand”。我们不难看出,这类术语不像某些招式一样需要译者认真揣摩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意象,而是能够在英语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表达,直接用最简单的英文将其转化,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把太极拳的韵味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译入语读者,又符合非物质遗产的外宣标准。

(三)意译法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变通式”翻译,对太极拳做一些非原则性的变动,降低西方爱好者的学习难度,将太极拳普及至世界各个角落。

在直译和音译都无法突出词意的情况下,译者只能根据原语大意,在正确传达太极拳内涵的前提下,以一种双方都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语言间的转化。比如,“金刚捣碓”译成“Stamp Foot and Hammer Fist”,即“震拳砸脚”,完全破坏了原文的意境和文化韵味。不过,若采用意译方法,译为“Buddha's Warrior Pounds the Mortar”,突出了“金刚”在佛教中的形象,不仅保留了这一招式的文化内涵,也激起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还原源语中的隐藏信息,适当地增补词语,以求传达出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外宣目的。比如,把“左蹬腿”译为“Kick with the Left Leg”;“撇身捶”译为“Turn and Punch”。两个译文分别通过添加“with”和“and”增强译语连贯性,满足译语语法要求。太极拳语言里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比如,“云手”。有的译者将“云手”译为“Cloud Hands”,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此招式是指双手在身前画圆,形状如同云朵,因此取名“云手”,“云”亦作“匀”,可译作“Move the Hands Like Clouds”。此外,太极拳语言里有不少形象表达和文化概念,在翻译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注释,通过适当的增补,突出这一招式的动作内涵,介绍具体动作要领,而非停留在浅显层面。比如“海底针”,它的表达方式非常形象,可译作“Need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Using Fingers like Needles to Spear the Opponent's Crotch”。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建议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实现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需要严格的准则和标准,力求运用高质量的译介内容和方法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活动。

(一)培养翻译人才

优秀的翻译人才是保证非遗外宣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进行翻译推介的工作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例如,积极弥补中国翻译市场专业人才稀缺的漏洞,大力招募、培养高水平的翻译工作者。译者不仅要做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各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还必须具备刻苦拼搏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工作态度,加强对非遗抢救工作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推动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译介学是一种以文化为转向的翻译研究。提倡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外国人亲身感受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译介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这一特色旅游势必会带动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造福地方百姓,获得双赢。同时,译介和文化旅游的顺利结合也离不开外宣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以及非遗研究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制度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象征,吸引大量外国友人的研究和学习。尽管外宣翻译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但译文质量良莠不齐、翻译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仍有发生。正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外宣翻译越来越重视,才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开始从事这一行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非常不利于中国外宣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和加强对非遗翻译市场的监管机制,使非遗翻译制度化,促进非遗外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但鉴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前景并非一片坦途。本文以太极拳为例,从译介学视角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认为译介翻译应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不能为了迎合国外读者而损害本国文化,又要从国外读者立场出发,尽量保证译文通俗易懂,实现最佳译介效果。

猜你喜欢
译介太极拳译者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