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凤 李延林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对专业化、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但对口翻译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为适应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翻译教学改革也应做出适当调整,在保证翻译理论教学的质量时,更要向高标准的实践教学看齐。
强化翻译专业硕士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是提高我国翻译专业硕士生综合水平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建立健全翻译专业硕士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稳固MTI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培养市场化翻译人才的重要举措。
互联互通的世界发展体系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体系,催生了大量翻译岗位,市场对高水平、应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为顺应时代发展,各国在重视培养翻译硕士生理论素养的同时,愈加重视对翻译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翻硕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而言,国外主要采纳CBE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和“双元制”模式:CBE模式主要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保障知识理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实践活动上去;而“双元制”模式体现的是学生身份的“双元化”,即“学生身份”和“雇员身份”。而由于翻硕在我国起步较晚,翻译界对翻硕教学改革一直处在摸索阶段,国内对翻硕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尚无确切定论,对翻硕人才的培养主要关注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上岗率、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与翻硕教学改革相融合,无疑是推进翻硕教学改革进程的创新性举措。
1979年,教育部正式发布试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教学大纲,把翻译纳入“专业必修课”;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制定并推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条例。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翻译”在我国的知名度显著提高,“翻译热”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轰动。生源广、规模大的翻硕培养现状在促进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外语界、翻译界一致认为: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重翻译理论知识传授,轻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极为普遍。
“重理论、轻实践”的关键原因,在于对翻译这一学科的定位不够准确,缺乏科学、系统的学科规划与管理。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人文社科类的实践机会普遍较少,但翻译专业却对实践有着特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教学焦点应转向实践。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应抓住市场翻译趋势与人才培养大方向,制定系统化的层级培养体系,细化翻硕每年的教学目标和实践要求。根据翻硕教学现状与学生就业情况,制定职业化、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出台相应的改革规划政策。当然,贯彻政策重在“抓落实”。出台系列改革规划后,国家教育部门应和高校密切交流,定期、不定期巡查实践教学情况。当地政府部门也应配合国家教育工作,监督实践教学,并给出相应的问题预防战略。系统规划与管理是稳固翻硕实践教学质量的根基,需要各方协同策献力。
国家制定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只能从方向上满足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各高校在国家理论的指导下,还应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情对翻硕的实践改革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继《方案》出台后,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翻硕《培养方案》,对笔译字数、口译时间给出了具体要求;部分高校设置了不同的翻译方向(如法律翻译、医学翻译、旅游翻译、会议口译、经贸翻译等)。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总体上朝着稳中有进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部分学科管理与决策部门未能科学、系统地认清翻译学科的本质与特性定位,导致很多高校在翻硕人才培养、翻硕教师人才引进方面存在随大流现象,忽视了地方发展特色。
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在翻硕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突显地域化、专业化特征。工科类高校在培养翻硕人才时,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翻译思想、翻译历史等纯翻译性知识,同时也应深化翻硕对工科类专业术语的理解;医科类高校,则应加强翻译人才对专业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必要时还应让其以另一种实习生身份去医院具体了解各项医疗进程,在专业医生、专业人员引导下进行实时观摩。在师资队伍建立上,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专长与翻译实践经验,深入实施“点对点、面对面”教学,凸显特色化人才培养。
“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培养重点应转向“如何提高知识利用率”上来。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恰好为这一转变搭建了桥梁,丰富的翻译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翻译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弥补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为企业创造效益;缩小翻译人才缺口;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效率。
实践教学倡导效率与创新相结合,构建高效运作的翻硕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自然离不开创新,近年的翻译工作坊模式可谓是翻硕实践教学的一大创新性举措。根据办学特色及课程设置,学校有重点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根源上杜绝形式化操作,将实践教学切实贯穿到翻译专业硕士生全方面培养的过程中去。在保障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彰显对翻译专业硕士生的个性化培养。效率与创新相结合,是对翻译硕士教学改革提出的一大挑战,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同时还要保障教学质量。若能巧妙将创新与效率结合,我国的翻译教育事业将有突飞猛进的进展。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教”;二是“学”,构建目标也应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翻译专业教师作为“教”的实施者,是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第一粒扣子。“‘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扎实翻译人才培养的根基。而翻译专业硕士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牢固理论学习、完成实践训练、接受综合考评是培养环节的三大重点领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翻译人才培养的进程。将“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培养专业化、技术化的高级翻译人才”定位构建翻硕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对“教”与“学”双模态的贯彻,符合翻硕教改的总体趋势。
2019年10月17日,《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招聘应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展开。职业教育如此,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翻译专业硕士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化人才,对“双师型”教师的渴求更为强烈。
以学历和社会经历为两大门槛,推进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满足市场化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潜在连接纽带,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发展与学校培育并重。将该类型的师资队伍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翻译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瞻性举措,为培养“双证型”(学位证、翻译资格证)翻译人才、打通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联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自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国家对翻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翻译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多样化、技术化趋向。多语化翻译推动翻译对象转型,从传统的文学性翻译逐步转向新兴服务业及其他跨学科翻译。TRADOS、iCAT、雪人、雅信等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兴起,提升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专业、技术要求。
可见,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专业化和技术化靠近,传统的重专业和学历的模式已渐渐被市场淡化。为适应市场需要,培养专业化、技术化的高级翻译人才应成为该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的翻译对翻硕本身而言,缩小了认知领域,突出了翻译深度,符合翻硕职业化教育趋向,学生有更明确的翻译就业方向;于社会发展而言,专业化的翻译能更好地传播知识与技术,促进各领域深层次、系统性的交流协作。技术化作为翻译的辅助工具,为翻译进程省去了很多费时费力的机械化操作,在保障翻译效率和质量上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构建翻硕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支撑,更离不开翻译实践的保障。从校内实训、企业实习以及综合测评三大实践性举措出发,巩固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翻译素养和翻译能力。
教指委《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翻译硕士采取全日制两到三年学制培养。学制短、任务重,翻译实践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障,而校内实训可有效保障翻译实践量化目标。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强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一门需要在专业学校里接受专业训练的专业”。校内实训兼具专业化、技术化两大特点。就专业化而言,借助实训平台,学生可成立相应的翻译小组:分配翻译任务、交流翻译经验、评估翻译成果;运用科技手段加工处理、解码译文等,促使其进一步细化翻译方向。于译者而言,完善的硬、软件设施为其使用翻译软件、处理翻译文本提供了物质性保障。校内实训将专业与技术融合,是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
MTI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三种模式: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以及校企主导型。其中,校企主导型培养模式在国内外广泛运用,成果显著。
校外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衔接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搭建桥梁。为保障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应杜绝流于形式、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等现象。学校要与企业合作,专业要与产业结合。各高校应综合考虑学科优势、地理位置、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筛选优势互补的合作企业。企业提供技术性设施设备,专业化、系统化入职培训,实战演练的机会等;学校负责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型师资团队。
对翻译专业硕士生进行综合评估,是学院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检测,是高校对院系人才培养系统、培养成果的全面检验。翻译专业硕士特殊的职业化、市场化倾向,要求凸显评估差异,但综合评估的目的并非旨在展现差异,而是提升翻硕教学质量与水平。
因此,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学位条例、培养目标等基本要求下,综合评估对象应从传统的单向评估转化为师、生、企多向评估;评估方式也应从单元化机制向多元化、动态化机制转变;实现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学术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口翻译和专业翻译等相结合。透过综合评估数据分析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翻译兼具学科和职业的双重特性,这决定了翻译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既要培养理论素养,又要锻炼实践能力。构建翻译专业硕士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进程,需要政府部门、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各高校MTI培养办以及相关合作企业以及MTI师生的协同合作、鼎力支持,为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保障和可行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