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版本比较阅读 观照文本新视角
——以《半截蜡烛》为例

2020-11-26 01:04孔玉双
名师在线 2020年32期
关键词:杰奎琳蜡烛教材

孔玉双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道:“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对文本用语的品析与体味。学生辨字句于细微之间,才能析文理于精妙之处[1]。文字品读到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致,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背后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从而避免产生“填鸭式”教学和过度分析的嫌疑,能使语文教学充满趣味。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品读篇章呢?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品读文章的方式。通过对文章的比较、揣摩、品味、感悟、甄别,学生既能发现文章情感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同等,又能品味语言的奥妙,探寻文字的规律,从而领悟作者在文章表达上的精妙之处,继而更充分、深刻地品读文章,提升自身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一、比较阅读,深度拓展学生思维

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是对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学生智慧的深度开发[2]。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半截蜡烛》一课时,发现有许多版本。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中以故事的形式描述,而人教版则将这则故事改编成了剧本。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比较阅读不同版课本,学习同一个故事,感受教科书编者将材料选入教材时是如何插入自己的构想的,从而使学生找到新的学习课文的视角。

二、故事阅读,比较文本差异

《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法国,读起来让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我校学生学习的是苏教版教材,在阅读教学这一则故事时,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解读人物形象、体悟文章感情方面。后来,笔者让学生对比北师大版教材进行阅读,看看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体会编者的意图。

(一)揣摩比较课文命题的角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齐读)《半截蜡烛》,在北师大版教材中这篇课文叫什么?

生:《生死攸关的烛光》。

师:《半截蜡烛》和《生死攸关的烛光》,两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两个题目一个是蜡烛,一个是烛光,都是用相同的事物来命名的。

师:是啊,都是从“小道具”这个角度命名的,小道具往往在叙事过程中起着大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生1:《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个题目读起来更有诗意,文章中也描写了许多关于烛光的内容,如“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生2:但秘密情报是藏在半截蜡烛中的,与烛光的关系似乎并不大。我觉得还是《半截蜡烛》这个题目更适合。

(二)品读比较人物介绍的差异

师:我们从两个题目中读懂了很多,那么课文在介绍人物时有什么差异呢?

生:北师大版本的课文对人物的介绍更加清晰,如课文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她的丈夫被德军俘虏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而我们的课文中只介绍说“她身边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师:北师大版本课文多出来的介绍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想告诉我们,她的丈夫被德军俘虏了。

生2:也就是说他们参加情报的秘密传递工作不仅为国,也为家。

师:你们的发现很细致,对其他人物介绍有什么发现吗?

生:对于文章中的德国军官,我们学的课文中只提到三个德国军官。而北师大版中介绍得更具体。

师:这样比较着阅读,我们就更加清晰地知道:讲述一个故事时,把人物的关系和身份介绍清楚,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介绍事情的背景。

(三)探究比较细节描写的匠心

师:因为是同一个故事,所以基本的情节和思想都是一致的。但在细节描写上还是有差别的,仔细读读课文,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在描写藏情报的方法时,书上说“她想了许多办法”。至于用什么办法,文中没有说。而北师大版教材说“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

师:这样一一列举式的叙述,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生1:这样就更能体现伯瑙德夫人的思考过程,可以看出下面“绝妙的主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为了下文“绝妙”埋下伏笔。

师:这是关于德国军官进入屋子后的一段描写,我们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你更喜欢哪个版本?

生1:我们的课文中只有一句话:“他们进入了屋子就坐下了”。我更喜欢北师大版的,因为描写得很具体,让我眼前好像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生2:这是一张“揉皱的纸”,这张揉皱的纸上会写什么呢?让我产生了好奇心,会不会与法国人传递情报有关?会让我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师:看,这样的细节描写会让情节更加紧张,让读者眼前浮现画面,产生共鸣。你们还发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

生:还有杰奎琳骗走蜡烛时的描写:德国少校军官在杰奎琳想拿走蜡烛时说:“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而杰奎琳则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这样的描写让情节更加紧张,而且让我们感受到小杰奎琳在危难关头的机智勇敢。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感受到了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四)对比发现谋篇布局的异同

师:两版教材中课文都是7 个自然段,构段情况一样吗?

生1:不一样,北师大版把儿子杰克骗取蜡烛的过程分为两个自然段,前一自然段写杰克与德国军官的斗智斗勇,后一自然段写杰克拿来木柴,默默坐着。而我们的书上则把杰克的行为并为一段。

生2:我们的书中把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单独列为一个自然段,这样我们读起来感觉更清楚。

师:是呀,不仔细区别的话,也许我们感觉不出其中的差别,但细细甄别一下,就能发现还是苏教版课文中的分段方法更能让故事变得结构清晰、惊心动魄。

三、阅读剧本,比较表达差异

两个版本中故事有叙述的顺序和表达的方式,但人教版中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剧本,给读者不一样的语言体验。课文前有这样一段“导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许多帮助,也为比较阅读指明了方向,着重在“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上展开分析。

(一)剧本要素备受重视

师:读读剧本,再和我们的课文相比较,两者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我发现剧本中有大量“舞台背景说明”,如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介绍等。

生2:我还发现剧本中括号里有大量环境描写或人物行为描写,如“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

师:那这些背景说明和中括号的提示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因为剧本中的这些舞台说明和提示是为了帮助表演者更好地表演,提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人物性格鲜明凸显

师:这个剧本中加入了许多原来故事中没有的、细微的动作神态描写,你们发现了吗?加入这些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1:在课文的开头部分,杰奎琳“嘟起小嘴”,杰克“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加入这些动作神态描写,就把兄妹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了。

生2:还有中尉乙命令杰克不准拿蜡烛去柴房搬木柴时,加入了一段中尉的语言描写,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在说中尉乙很幽默,其实让人感到他话里有话,让人感到害怕。

四、挖掘“比较点”,观照文本新视角

三个版本的课文在语言表现力上均有较大差异,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意辨析。在阅读比较中,学生能发觉更多表述方面的“奥秘”,这也为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3]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找到好的切入点,去发现或体悟文字独有的内涵美,并搭设一个独具匠心的语言体悟平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较,可以说是品读文章、优化阅读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多版本文本语言阅读进行比较与揣摩,可以使语言的内在韵味充分凸显出来,使学生通过比较挖掘语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质朴的文字展现出五彩缤纷的意蕴。

结 语

多版本比较阅读,教师要有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比较意识,还要能敏锐地发现“比较点”。教师既要发现不同版本中已有的“比较点”,又要设计新的“比较点”,更要捕捉并把握课堂中生成的“比较点”,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准。

猜你喜欢
杰奎琳蜡烛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低学历”女生的餐盘传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神秘熄灭的蜡烛
来自中国的小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