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娟
摘 要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学业水平考试以及教师的各种赛事等的促动下,更加强调课堂的“生成性教学”。本文首先结合本人的认知定义了“什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生成性课堂”;以及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如何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来开展 “生成性教学”,从而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能力的生成、作品的生成以及情感的生成,从而达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知识生成 能力生成 作品生成 情感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60
Abstract Driven by the academic level examination and various competitions of teacher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emphasizes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what is the "generative classroom" of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based on my cognition, and how to carry out 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full pre-set before class "generative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works and emot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is course.
Keywords knowledge generation; capability generation; production of works; emotion generation
《教育部關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第六条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较其他学科更多的生成性资源。[1]从近三年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应 用基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中发现,试题中知识点的表达方式越来越灵活,题目越来越考验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打造优质课,还是参加各种教学技能比赛,几乎所有的课改文件或评审指标都会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互动性、生成性”。这些都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想体现《意见》提出的职业教育特色并在学业水平考试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需要教师更加注重生成理念,而“生成性教学”正是该理念的完美展现。然而,“生成性”这一要求常常令老师们感到头痛:“生成性课堂”究竟是什么?以及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如何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来开展 “生成性教学”?
要想玩转生成性课堂,首先得理解“生成性课堂”的涵义及特征。“生成性课堂”(或生成性教学)这一概念,主要与传统的“预设性课堂”相对。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在课前就所有的教学内容与环节都规划好,并且希望课堂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能够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框架、路线执行,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其实,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硬性预设的方式未必适合学生学习。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生成性课堂”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前充分预设的前提下,课堂中教师以平等的地位通过不同的情境、活动等,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有效提高信息素养的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样、恰当的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思考、练习,从而在“做”中生成新知。那么如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生成性教学?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包括对三维目标及教学环节、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认知程度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其中掌握学生认知程度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课前准备的基础。想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外下功夫,在课堂外老师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去年我带的18级1班中,有个女孩,她性格非常内向,上课几乎没见过她开口过,两次抽号叫到她,都是站在那里沉默。观察到她拼音打字不会、鼠标左右键分不清,对老师上课的内容没法消化掌握。后来我利用午休和下午课后的时间,主动找这位学生谈心,了解她的知识情况,通过不断的鼓励、陪她一起学习等, 慢慢的拉近了与她的距离,一段时间后,发现她上课会开口回答问题,会主动提问题了, 学校的积极性慢慢的调动起来了,出乎意料的是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还达到了B级, 这就是课外积极掌握学生学情带来的教学惊喜。其次,云教学平台成为整个“生成性课堂”的重要支撑,实现了空间、资源、应用及数据分析能力的集成,为课堂的资源获取、数据分析、课外互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2]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发布一些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客观题和主观讨论题,利用教学平台的强大的统计、分析等功能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给课堂的预设提供依据,以利于后续“生成性教学”的开展。
生成性教学注重课堂的生成及创造,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成為问题的主体之一,而且开展生成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让学生成为活泼、生动的个体,从而促使他们的终身发展。[3]为了更好促进学生成为主体的课堂的开展,我通过构建情境、引领课堂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生成、能力生成、作品生成和情感生成。下面,将结合对应案例,谈谈如何针对以上四种的教学生成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教学。
(1)注重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生成。许多知识并非独立的,而是具有递进性、关联性的,如果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认识、建构、生成知识。老师们在教学时可以思考教学内容中是否有可发散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并以此作为切入进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学会新知。
例如在第五章《Excel中数据的计算》案例中,从第四章Word表格计算的相关知识入手,对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思考在Excel中是否也可以用Word中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计算,进一步引出在Excel中利用函数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迁移、联系中学会新内容,实现了知识生成。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能力生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知识”,而应该朝着“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提升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努力。通过情境创设,把知识点放在一个实际生活问题中,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知,逐步掌握对应的能力,有助于综合提升学生的素养。
在案例第六章《加工处理图片》中,以“手机美颜”为切入点,通过开展人物微拍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美图秀秀”软件对人像照片进行处理,从学生感兴趣实际生活入手;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活用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知识呈现,实现作品生成。当然,知识的生成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教师如果需要判断学生是否生成了新知、是否需要提供针对性帮助,还需要将学生生成的知识动态化、可视化表现出来,因此,作品生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情动态安排作品创作、知识归纳、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把构建、生成出的知识表达出来,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状态、提供适时帮助。
在案例第四章《垃圾可变宝,分类更环保——公益海报设计》中,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海报设计要点创作环保海报,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小组协作,通过学生对自身作品的介绍,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提升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4)提升课堂深度,促进情感生成。教师做教学设计时都会依据三维目标进行目标分析,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应的就是学生的情感生成,但往往最容易被老师们忽略。学生在生成新知与对应能力后,教师可深挖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态度,通过活动、作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促进情感生成。
在案例第五章《制作数据图表》中,通过学生分组收集福州市近10年各类垃圾的数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数据表达更直观、生动,也帮助学生认识如何选择图表类型表达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柱形图的变化和环保宣传视频,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
随着课改的深入,“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通过充分的预设,通过平等对话来引导学生,对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捕获等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生成,从而达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影.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陈小会.基于云+端的中学生成性智慧学习环境构建[J].现代教育,2018(12).
[3] 曹瑞.生成性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