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雯 陈盼碧 金灵敏△
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者最常见的妇科类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月经来潮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1]。统计发现,虽然众多痛经患者因痛经受到负面影响,但是93.2%的患者认为“痛经”是月经来潮的一个必然症状,所以很少积极就医[2]。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外邪、情志、生活习惯有关,所以临床治疗痛经的同时还可进行护理干预[3],如给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生活,改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效果,而众多研究证实行为干预对于痛经缓解是有帮助的。很多疾病包括痛经常由人为无意识地损耗身体造成,因此有意识地将行为干预当作一种生活习惯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故本文通过归纳并总结有关我国在校女生的痛经影响因素,以期指导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1 文献检索检索2010 年1 月—2020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国内在校女生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检索主题词为“痛经”“女生”“因素”“流行病学”。
1.2 文献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为痛经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②文献调查对象为在校女生;③文献调查人数在300人以上;④文献对所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1.3 文献排除标准①文献无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②病案分析、回顾性研究、评价性或综述性文献;③文献调查对象非在校学生;④文献调查人数小于300人;⑤文献对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无统计学分析;⑥重复发表的文献只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其余排除;⑦同一研究,多个不同作者拆分数据发表的文献,视为一篇。
1.4 文献资料处理
1.4.1 因素规范在纳入的全部文献中,将提及的饮食辛辣或生冷食物归为“饮食偏嗜”;饮食规律、饮食不规律、每天按时吃早餐归为“饮食规律”;焦虑、抑郁、低落等归为“消极情绪”;睡眠时间小于6 h、23点后入睡归为“睡眠时间少”,睡眠较差、睡眠质量不佳归为“睡眠质量差”;气虚、阳虚、气郁、阴虚、湿热、血瘀、痰湿归为“体质”因素。
1.4.2 文献统计将纳入文献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罗列并制成表格,统计所有相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及调查人数,最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1 文献检索结果经计算机检索后筛选出国内相关文献92篇。经纳排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文献41篇,共计调查人数40454人。
2.2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中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素纳入:初潮年龄、遗传、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睡眠、体质、运动因素进行归类,再计算出以上体质量指数因素的出现频次和频率。
2.2.1 不可控因素初潮年龄、遗传为特质性因素,这些因素无法人为调控,故将其归为不可控因素,有8篇文献的痛经因素调查认为初潮年龄与痛经的发病有关,但有7篇文献的调查结果认为初潮年龄与痛经的发病无关。关于遗传因素,有15篇文献调查结果显示母亲有痛经病史与痛经有统计学意义,仅2篇文献认为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可控因素
2.2.2 可控因素将纳入的41篇文献中的因素进行归纳,饮食习惯、心理状态、体质量指数、睡眠、体质、运动都是可通过人为进行控制改变的,故归为可控因素,其中频率最多的为饮食习惯(18篇),其次为心理状态(16篇),第三为睡眠因素(15篇);体质因素中因平和体质对痛经无影响,故只列入文献(8篇)中偏颇体质,并将文献调查结果中人数比例占前三的偏颇体质计数,汇总后以气虚、阳虚、气郁影响最大;9篇文献认为运动与痛经有关,另有4篇调查结果显示运动与痛经无显著关系;体质量指数在6篇文献中被证实能影响痛经程度,2篇文献调查结果显示其与痛经无关。见表2。
表2 可控因素
3.1 不可控因素①初潮年龄能够影响痛经的发病(P<0.05)[4],天癸初至,肾气尚未充实,气弱鼓动无力,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国外也有文献研究表明初潮年龄过早(校正后比值比=4.10)和初潮年龄过晚(校正后比值比=0.50)都是痛经发病的影响因素[5],初潮年龄过早,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容易诱发痛经,而初潮年龄在正常范围内来潮越晚,痛经发病率越低。所以初潮年龄过早为痛经的危险因素,初潮年龄较晚则是痛经的保护因素。②遗传是导致痛经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1)[6],患痛经母亲体内的某些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女儿,降低其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以及子宫的痛阈,从而导致痛经的发生。并有研究对1194240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因素与痛经的严重程度有关[7]。虽然有文献调查结果[8,9]认为初潮年龄、遗传因素与痛经无关,但研究者分析可能是样本量较小而致,或患痛经的母亲更重视教育女儿痛经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痛经的发生。
3.2 可控因素①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是痛经的危险因素(P<0.05)[10],长期不规律的进食会使胃酸分泌不正常而易患胃部疾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失源,而致冲任气血亏虚,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停聚,以致湿滞冲任胞宫,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喜食生冷食物容易刺激子宫收缩,加重痛经症状及程度;喜食辛辣则会加重盆腔充血和炎症,或造成子宫肌肉过度收缩,也可能因辣椒素加剧痛觉过敏[11],而使疼痛加重,所以饮食偏嗜也是痛经的危险因素[8]。药食同源,可根据个体体质选择合适食物[12],比如易乏力、经量少的气虚或血虚体质适合胡萝卜、鸡肉、山药、当归、党参、黄芪等益气补血;经期前后情绪易起伏的气郁体质可以选择丝瓜、海带、金橘、山楂、玫瑰花等行气解郁。健康饮食不能治疗疾病,但能维持健康状态,预防发病并辅助治疗。②心理状态。春花等[9]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学习压力是痛经的保护因素,与众多的调查的结果有出入,其认为学习压力能转移经期疼痛的注意度。不过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痛经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远远大于非痛经者。在社会生活事件刺激下产生的情绪变化都伴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长期的身心应激会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刺激内分泌轴分泌加压素、缩宫素使子宫过度收缩;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导致疼痛阈值降低而引发痛经或加重疼痛[13]。中医理论中血瘀证型的痛经多因素体抑郁或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对于初潮时的女生,如果没有即时接受月经相关教育,就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助于改善痛经的发病率,降低痛经程度[14]。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神气合一,身心同治,治疗效果会更好[15]。③睡眠。涉及睡眠因素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其对痛经有影响作用,入睡时间晚、睡眠质量差者痛经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增加(P<0.001)[16]。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可通过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及激素的分泌,睡眠不足会引起内分泌失调,使痛阀降低而诱发痛经;也会使人疲劳,免疫力降低。躯体的疼痛也会影响情绪和睡眠,因此要避免心理—躯体的负反应链的产生。有研究[11]显示每日睡眠6 h以上者抑郁自评量表分数低于睡眠6 h以下者,认为充沛的睡眠能缓解痛经所致的不良情绪。女性在深度睡眠阶段,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分泌会增加,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缓解痛经程度[17],所以良好的睡眠是痛经的保护因素。④体质。纳入文献调查显示痛经组与无痛经组在体质类型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8],比较文献涉及的体质,发现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的患者更易诱发痛经。气虚则血虚,血虚则不荣,气血失和,冲任未充易致痛经;“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郁怒易伤肝,疏泄失职,气滞而血瘀,不通则痛;阳虚阴盛,脏腑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不荣则痛,阳虚生内寒,寒凝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体质的偏颇会增加痛经的发病率。体质禀赋于先天,又得养于后天,气虚跟营养缺乏、运动少有关;气郁体质跟消极情绪有关;阳虚体质则与过食生冷有关,因此在日常调理过程中,需要辨清自身体质,做到有的放矢。⑤运动。缺乏运动容易引起肠胃蠕动减慢,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免疫力也会下降,间接加重痛经程度[3]。慢跑、瑜伽、健身气功等运动可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防止子宫瘀血;锻炼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柔韧性,进而促使经血排出;对大脑皮层产生积极作用,促使精神变好[19];增加黄体期的黄体酮水平,降低前列腺素水平[20],进而预防痛经或减轻疼痛程度。虽有4篇文献调查结果显示是否运动与痛经关系不大[7,20-22],但都提及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痛经症状。而重体力的活动会加重痛经[23],所以需重视科学运动,避免盲目或不良的运动习惯。⑥体质量指数。BMI与痛经显著相关(P<0.01)[24],虽然BMI的两个端值都与痛经相关,但BMI低为痛经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者通常BMI<18.5,相比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患痛经的风险更高[25],相反健康体质量和无腹型肥胖则有助于降低患痛经的风险[26]。所以女生不应节食,导致自身营养失衡,抵抗力下降,使患痛经的风险增大[27]。
总之,因人治宜: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善,规律饮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不仅可以使BMI值维持在健康范围内,还能增强抵抗力;良好的情绪可以抑制或削弱疼痛的感受,所以当碰到问题时应当及时解决,敢于寻求帮助,或者通过体育锻炼、阅读书籍、郊游散心等积极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因时治宜:冬季是女性痛经的高发季,归因“寒”所致,预防不仅需衣物的保暖,也需从饮食、运动方面提高抗寒能力[28]。因地治宜:居住环境避免阴暗潮湿,良好的通风采光环境利于身心;饮食上可以根据当地气候进行选择,气候干燥地区居民可多食滋阴之物,湿热地区则选择清热祛湿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