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霄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河南 周口 466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多次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还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高校人才培养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深入、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也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等。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遇到问题,毕业生无法找到适合自身专业的工作,企业也招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应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目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可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从办学模式方面来看,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通过创新办学体制,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二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来看,工学结合是通过工作、学习相结合,结合教育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模式。调查发现,国外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模式,有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我国则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国家在办学模式、课程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校不断更新途径开展校企合作,比如“订单式”培养、定岗实习、工学交替以及项目合作、校企联办等。虽然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各不相同,但其发展还存在相同点,即都是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相结合,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不断受到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实践的有力结合,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相互参与。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质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可以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
最近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学校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要途径就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调查,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思考与选择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快速实践并形成特色,就要坚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有特色的“双主体式”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引导教学过程向实践改革。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使企业高技能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与学校教师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和研究出专业发展方向,使学校把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根据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尽力匹配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课程的制定及教学评价,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
通过中央财政投资、学校自建、校企共建等形式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场地。国家政策不断更新,允许企业资源进入学校,能够使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逐渐由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车间形成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顶岗实习是教学课程体系中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教学活动及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程实施等4个环节进行设定。开展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模式,完全能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签订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保障,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和监控机制,为满足顶岗实习的要求做好服务,通过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互利共赢。学校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能够承担起学生的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尤为突出、重要,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必经之路。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发展及竞争,必须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凝练学校特色,与企业共同合作,利用自己的场地、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与企业共同组建相关机构,并与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从而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育人质量,帮助企业提升研发竞争力,帮助企业攻坚克难、互利双赢。
高校教师必须提升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定期组织教师进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实践锻炼。目的是提升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的相识度、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双师”要求,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与此同时,企业高技能工程师也可在学校授课,起到双向挂职的积极作用,探索出新的教育机制。
除了师资方面外,高校还要主动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瞻远瞩,兴建如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等,让教师可以面向企业行业开展各方面技术服务。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通过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关系,可以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素养,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适应和促进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不断探索并实施与企业、行业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新模式,重点利用双方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深度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主体责任下,不断开发企业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精品课和实验实训基地等。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认证标准,不断制定新的课程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更新,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及时增加。同时开发校企共建教材,加入生产实践案例,企业员工培训的标准同时运用到学生的职业训练中,实现无缝连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学校满足企业的要求,减小学生初次就业的压力感,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跨越。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工学结合运作规范、有序、高效、持久,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创造各种合作条件,务实重干,能够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和毕业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突破点,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法。此前,需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和准备工作,认真合理地选择实习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随厂指导,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认识、技术、思想和心理等问题。
简言之,校企合作就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能够为学生的顺利毕业提供有效帮助。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在招录毕业生的过程中,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行相关实习,那么会吃相应的亏,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改变这一状况,能够为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提供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的机会。
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科式教育,而订单式的培养教育能够保证100%的就业率。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学历高、素质高、高技术技能的人才,无形间促进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互融合。将学校专业理论与企业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得到螺旋式认识和提高,发挥专业技能的优势,可大大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质量。
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形成学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规律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适当调整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实施教学计划,不断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而实现人才质量的高素质培养。通过研究,认识到从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再调研,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学校与企业共同担负起主体责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刻领悟服务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就业的教育理念,利用学中做、做中学等培养手段,大步迈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作办学、育人、发展,不断增强特色发展,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