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金珠
(西藏山南市实验学校 西藏 山南 856000)
1.1 数学逻辑思维的价值作用。逻辑思维是人经过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后,对事物产生合理表达与科学应用的思考能力。在数学领域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可分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掌握好这些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数字、符号及其他数学术语组成逻辑性的运算公式或判断语句,进而实现数学问题的推理、判断和解决。同时,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渐进性和联系性,在小学阶段中,学生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自身更加顺利、高效地学习知识内容、总结知识经验、梳理知识体系,进而夯实数学学习的“下层基础”,为日后“上层建筑”的搭建提供保障。
1.2 数学创新思维的价值作用。从当前来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中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我国教育行业的重点培养方向。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通过特色教学手段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低年龄学生活跃度高、可塑性强的思维优势,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素养,进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深度与意识广度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形成基础性、持久性的积极影响。另外,在充分掌握并灵活利用创新思维能力后,学生还可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即面对不同学科、不同题目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1.3 数学形象思维的价值作用。所谓“形象思维”,即人基于事物的表象,通过联想、猜想等方式进行观察、实验和加工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基于小学生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客观特点,他们很难对抽象化、概念化的数学知识产生准确认知。此时,教师将形象思维的培养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脑内加工,赋予知识以直观化、立体化甚至色彩化的想象特点,进而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规律,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第一,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可通过提要求、做微课等手段,为学生预习行为提供有效的方向引导和内容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学习基础,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展开。例如,在进行“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前,小学数学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家中日历的内容,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其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便能从学生中得到“一年中2月的天数最少”“有的月份不够30天”等预习反馈。由此,教师再将教材中的平年、闰年等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背诵相关歌诀。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与预习成果进行比对思考,进而形成有效的逻辑思维,将“1个大月等于31天”“1年等于365天”等数学规律提炼到脑中,以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鼓励学生总结数学问题的规律特点。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逻辑规律,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好逻辑规律。例如,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排成一排,小红前面有3人,后面有11人,小红排在第几名?小光站在小红同排的第9名,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学生首先会围绕小红展开思考,并将该问题与自己生活中的排队经历联系起来,发现“排在第几名=前面人数+1”“总人数=前面人数+1+后面人数”等逻辑规律,进而得知小红排在第4名,总人数为15人。然后,学生便可充分利用这一逻辑规律,将小光的排名代入前一问题当中,进而总结出“前面人数=9-1”“后面人数=15-9”等运算方法,得知小光前面有8人,后面有6人。
2.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出书面化、理论化的知识教育支持,或带领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公式背诵与试题练习。学生将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时代下,为了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局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自主的创新思维与探究意识,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进而创设出趣味化、互动化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可从数学知识的载体形式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制订教学方案之前,教师可通过课后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然后将这些卡通形象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并以PPT、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并在下节课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还可有效实现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延伸,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的渗透效果。
其次,教师可从提问方式的开放优化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自身提问方式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学生以“是”或“不是”等封闭性话语回答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2.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数形结合”,通过抽象数字与具象图形的双重刺激,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数字与图形的思维联系,并逐渐强化发展为事物表象与脑中想象的相互转换。
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题型,这一题型融合了文理、算理和事理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快速读懂题目。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并将题目条件转换为图形,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易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由此,在制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尊重并顺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需求,实施特色化、互动化、开放化、渐进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