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精品课程开发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20-11-25 22:59:23胡同文王友强
名师在线 2020年24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成都市课程

胡同文 平 静 王友强

(1.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四川成都 611438;2.崇州市实验幼儿园,四川崇州 611230;3.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四川成都 611438)

引 言

“立德树人”呼唤优质教育,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的三级教研体系省市、区县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支撑着中小学的日常教学,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成长[1]。三级教研组织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专业指导是自上而下,以理论政策为主,以实践教法为辅,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实践性。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老教师指导和自我成长为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依托成都市高中学科精品课程开发,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成都市高中学科精品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成都市高中教师常规培训课程是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面向市县教研室、教培中心、教师发展基地校、名师(校长)工作室,公开征集高中各学科的精品课程,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教研、公开课、沙龙等方式,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项目,简称成都市高中学科精品课程。课程内容源自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坚守一线,面向教育实际问题

成都市高中学科精品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针对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成果的展示,源自教师在一线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教育一线的实践者,只有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是思考者,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出核心问题和主题;再次是学习者,能够围绕中心和主题进行相关学习;最后必须是践行者,通过实践检验,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修正反馈。通过课程团队的努力,对实际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查找理论依据和相关案例,提炼解决方案,进行实践验证、总结修订,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变和优化教师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课堂教学。

(二)项目捆绑,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成都市高中学科精品课程的开发,锻炼了团队领导人的组织策划能力,促进了团队成员的相互联系和协作能力,可有效激发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参与精品课程项目的开发,教师能够形成学习研究共同体,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的营养,不断拓宽拓深研究领域,追求进步,形成不断学习的氛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继续教育。一个教师的成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形成学习氛围,优秀的教师和教研成果会不断涌现出来。持续性的讲座促进教师系统性地开展学习,注意科学的教育科研方法,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资源整合,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形成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发现和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通过适当的主题将区域内的学校资源、名师资源、研修理念等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教师区域发展模式,如名师工作室的模式: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示范、引领、助成作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成都市高中学科系列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室成员自身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逐渐在省市内形成工作室品牌。

二、精品课程的开发流程

精品课程开发的流程大致分为:确定主题、制订计划、组建团队、课程申报、课程实施和总结反思。

(一)确定课程主题,未雨绸缪

开发成都市高中精品课程首先要确定课程主题,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进行调研与论证:一是主题是否有新意,能不能代表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发展方向;二是主题是否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是不是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三是主题是否源自实践,只有扎根课堂教学,来自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才有生长性,才会受到参培教师的欢迎;四是主题是否具有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参培教师学习以后,能不能参考复制该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理论前沿,如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是学科教学的知识研究,如高中政治学习高三复习有效性的研究;还可以是教学思想方法,如基于“四基”目标的高中数学教学思考与实践,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如中小学教育行为冷暴力防控策略等。研究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课程团队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和完善。

(二)制订开发计划,理论联系实践

课程主题确定以后,接下来就要制订课程开发计划,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做好人员、时间、资源的整合。根据课程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师团队、培训方式和内容,做好课程开发的时间节点,拟订课程实施的大致计划,既要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有实践示范、课程的反馈性评价。

(三)组建课程团队,德才兼备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组建团队时,强调团队成员以德为先,能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相互补位,让团队走得更远。根据能力和职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需要教师担任团队总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要有理论研究人员,负责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负责理念的直接实施,在课堂中运用反馈、总结评价;进行技术支持、后勤保障。各个小组的教师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补位,构建成有机结合的整体[2]。

(四)组织课程申报,对标准备

课程申报内容包含基本信息、承担市培情况、培训团队介绍、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和实施计划等。精品课程有详细的评审标准,一级指标分为八大部分,二级指标更加细化,总分为100 分,课程需要达到85 分以上才能入选。通过认真研读文件,对标准备材料,既要符合评审规范,又要凸显自我优势。

(五)课程精心实施,臻于至善

细节决定成败。课程申报成功以后,首先,参照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课程团队具体情况对课程设计再次修订,制订课程的具体实施计划,通常是4~5 个半天。课程设计围绕某一专题,每次最好都是以“理论+实践+专家点评”的形式开展,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支撑,还有同行交流和专家点评,既各自独立又形成整体。除针对内容的设计外,还应考虑后勤保障等条件,如交通路线指示、电脑投影、场地布置、资料发放等,确保到会教师能够安心学习,学到有用、实用的内容。

每项课程团队要构建微信群、QQ 群、公众号等社交方式,方便团队成员共享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解决参会教师提出的问题,实现交互式讲座。讲座也可共享课件、软件、文章等学习资料,并提供后期的继续交流,打造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精品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教学研结合,开发精品课程

近5年时间,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成功申报并实施成都市高中学科精品课程30 项,开展教师培训128 次,共计培训教师9576 人次。部分精品课程还受邀作为省培、国培计划讲座展示,获得更高的平台展示,受到参培成员的一致好评。

(二)协作发展,打造精品团队

成都市精品课程的开发,不仅打造出精品课程,更组成一支支精品课程团队,如王友强老师领衔的冷暴力研究团队、张小燕老师领衔的历史整体史数轴研究团队、甘平老师领衔的数学评测学研究团队、胡同文老师领衔的科创教育团队等。团队拥有共同的目标愿景,长期聚焦同一主题领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在研究中相互协作,精耕细作,建立起一套团队发展模式,并获得了认可[3]。在开发成都市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工作室共申报国家级课题2 项、省级课题4 项、市级课题11 项,出版教育论著5 部,论文发表获奖上百篇,成果“中小学教育行为冷暴力防控策略”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阶梯式发展,塑造精品教师

开发成都市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了专业成长,实现了阶梯式发展。大量教师在学校考核和教育局考核中受到表彰,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和青年骨干型教师,如王友强老师获评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高慧兰、王莉老师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张小燕老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王高莲、史静、甘平、罗成刚老师被评为成都市特级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如胡同文、陈晓铃老师被评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代淑红老师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刘静老师被评为新津县学科带头人。

结 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自我专业成长的意愿、专业技术能力、学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通过搭建成都市精品课程平台,让这些教师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身教育视野,丰富个人内涵,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做出示范,和同事一起团结协作、相互促进,促进自我终身成长。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成都市课程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先锋(2022年4期)2022-05-07 20:26:31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先锋(2019年8期)2019-09-09 06:35:59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先锋(2019年2期)2019-03-27 09:31:22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