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慧
(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安徽铜陵 244000)
现实中不难看到,由于家校教育不能完全统一,有时甚至完全分离,教育目标差距太大,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方式不协调,教育实效大为减弱。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却不知如何施教,困惑而不得要领,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又会适得其反。
有些家长采用直接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信任孩子,动辄打骂,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最深,不仅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外伤,还会造成久病不愈的内伤。
家长唠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表现。长此以往,家长的不自信就传递给了孩子。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就会影响到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发展。这一伤害对孩子造成的后果是:伤害孩子的耐心和阳光,给孩子带来烦躁和迷茫。
节假日亲戚朋友相聚,应该免不了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就是对比一下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不同,小时候比身高、比成绩;长大了比学习、比排名;工作了比薪水、比公司;再来就是比结婚、比生孩子……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竞争对手叫“别人家的孩子”。爱拿孩子做比较的后果是:伤害了孩子的自信,逼迫孩子走向自卑。
你的不信任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最初,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父母是他们最信任的人。然而,事实上,很多父母对孩子并不信任。
很多家长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爱”孩子,孩子每做一件事情、每说一个想法,家长会在言语上讽刺、挖苦、挤对……尽管这样,家长还理直气壮,说这么做是为了你好,让你更上进、更努力,是为了激励你变得更好。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么小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赞扬、鼓励和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家长可能不知道,在你的这种所谓为他好的语言的反复刺激下,会伤害孩子的善良与纯真,把孩子逼向虚伪和扭曲。
溺爱会使孩子内心无爱、价值观混乱、能力低下、厌恶学习,各方面的能力都退化。这一拳的后果是:伤害了孩子的能干和谦虚,逼迫孩子走向狂妄、自大和迷茫。
许多家长有这样的苦衷:我们这样忙,为的还不是孩子?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体谅大人、不争气呢?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负有很大的责任。再忙,也不能忽略孩子。忽略孩子会直接伤害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带去内心的恐惧和关闭的心门!
以上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七种误区”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思考:任何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分数和技能,更需要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
我们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家长培训,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但效果总不理想。家长们还是很困惑:
“只能升温,不能保温”——报告会上家长激情澎湃,回家几天后一切又恢复到从前。
“只有道理,没有效果”——专家说的道理都对,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讲了共性,没了个性”——专家讲的都是孩子的共性问题,但回家面对“个性”的孩子,专家说的不管用啊!
为了有效解决家长的这些困惑,从2015年起,我们与高校、地方心理学会、地方家庭教育研究会、卓越父母研究院等专业团队合作,在家庭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中协助“父母学堂”建设工作,在总结以往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校讲座、个案辅导等形式,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和指导训练,切实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实现培训目标并取得良好效果,每期课程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制订各年级“父母学堂”如培训计划,每个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家长举办连续性讲座。如表1所示是“父母学堂”的分年级课程培训计划,1~6年级共48 个主题。
我们为这48 个培训主题设立两类课型:必修课和选修课。“共性问题”为必修课,每学期的第一次培训讲授孩子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为选修课,每学期后几次培训讲授不同孩子的“个性问题”。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
为解决家长集中授课难的问题,我们还开设“线上”授课的方式,建立“微信群”,实行微信授课,利用周末或晚上时间,大家扫码入群,同时上线[1]。这种方式跨越了空间的限制,使以往在学校固定场所的教育培训可以走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人员辐射。家长可以在微信群中留言,提出问题,由专家归类解答。这种开放式家长教育方式深受家长喜爱,使更多的家庭受惠。
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 天的现象,称为21 天效应。如何让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依据21 天效应,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全校发起一个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实验活动。
我们让家长和孩子各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个小毛病或想达成的小愿望,互相监督、鼓励,并坚持在微信公众号签到、汇报每天完成情况,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家长讲坛”,顾名思义就是家长来到学校、进入班级,给孩子们上课、演讲、讲故事。家长对这件事都非常热情,学期初家委会会根据报名情况制订“家长讲坛”活动计划,一周或一月一次,学校不做时间要求,但经常有“计划外人士”主动要求来讲,如从国外考察回来的家长,很激动地要来给孩子讲讲美国大学见闻……首先这个活动唤醒了家长持续学习的意识,其次家长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上来关注、研究,更深入了解孩子、学校、教育,无形中引发家长对教育的思考,增强了教育智慧。这些活动都是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和经验的舞台。
大部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周末或者晚上,用一两个小时提前确定讨论内容,有线上的,如网络空间、QQ 群、微信群等;有线下的,如在学校教室、咖啡屋、阅读点,参加人员除了家长、教师外,有时还邀请专家到场答疑解惑,讨论的话题结合当下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沙龙气氛轻松活跃,家长也在互相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
为激励家长多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会”、“最美田小人”表彰大会、“书香家庭”评比等各种交流、表彰、评比活动,鼓舞家长,激励孩子。
七项举措促进家长从“自然型”向“教练型”转变,也利于家庭亲子关系与和谐氛围的营造。这一系列的指导方式比起常规的培训、说教更加有效,这些做法很受家长的欢迎。每次活动开始不久,就有家长通过朋友圈或家长群实时分享培训的点滴心得体会,使家长认识到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去教育、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影响下学会尊重,学会感激,学会宽容等,最终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学校的校风为“亲敬和谐”,这一系列引导高品质家庭教育的举措,也把“亲敬和谐”四个字的核心理念向家庭教育渗透。学校要积极指导和帮助家长、家庭,只有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我们把“亲敬和谐”的校风融入家庭教育的观念中,达到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