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李 婧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且要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实践过程中,也要科学地进行探索,结合课本知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理解情境创设的作用,并且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在小学阶段,最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语文的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主动制定学习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丰富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从而更好达到教学的目的。
兴趣永远都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兴趣中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转变情境创设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学习并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是要更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实际上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因此如果可以很好地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以《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为例,其实学生对于说明文是不感兴趣的,尤其对于没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学生来说,对其中的景象没有具体的感悟。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对情境的创设就非常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先以谚语的形式进行导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因此可见苏州的美是多么深入人心,另外还有一句谚语叫“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美。接下来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进行播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对苏州园林的景象进行呈现,用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上教师的现场解说,将学生引入苏州园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境教学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情境,从而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对于情境的创设,还需要和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因为学生首先要理解生活,并将语文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才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进行联想,更好地理解课文,便于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讲解“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朋友是谁,并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自己的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会不会选择帮助她呢?还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好朋友,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优点,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课文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在对语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是从形象思维逐渐转向抽象思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进行教学,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提高思维能力,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因为语文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才能对课文的文字进行把握,掌握文章的情感变化,也就是要将对文字的感受转变为理性的思考,这样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才可以真正学会课文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变色龙》这篇文章时,教学的重点就需要放在对细节的处理与对话的理解上,可以将文章中的细节利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现,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等动作进行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提高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由形象的感知变为抽象的理性思考。另外,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可以主动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内容,很多也是对生活情境的真实反映,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最真实的感受,教师对情境的创设需要和文章中的情境相一致,还需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教师在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由于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是一种淡淡的哀愁以及淡淡的喜悦,所以教师可以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提问,让学生描绘作者的心理感受,还可以在课堂中播放钢琴曲《平湖秋月》,同时对图片进行展示,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深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进,对情境创设法的实践进行思考,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为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更好掌握知识,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