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统编教材思路 明晰言语训练“着力点”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为例

2020-11-25 16:05侯慧玲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落花生借物花生

侯慧玲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教材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找准言语训练的“着力点”?笔者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的点滴。

一、依据学段特点,明晰言语训练的“着力点”

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不断创新与改革,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到不同的年级段进行训练,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按难易程度落实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能力的积极主动性[1]。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看到教材教什么,还应关注学段特点,研究本册教材与前面几册的区别和联系,如此才能准确定位本册书的训练目标,定位本次教学的训练目标。在低中年级,文章情感的表达都很鲜明、很直白。到了高年级,文章在语言的文字上蕴含着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上也更加含蓄。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一文,字面上是写花生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其实在借着花生表达自己不慕虚名、讲究实用、默默奉献的人生观。教师只有把握“落花生”的深层寓意,才能凸显出高年级语文教学特色——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文章中许地山重点写了“议花生”——父亲与孩子的一番对话。其实对话教学对于五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了有问有答的对话;在三、四年级掌握了提示语位置变化的对话。而本篇文章中的对话不写答话,但是能够表达明确的态度,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明白,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对于这段对话,站在高年级角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用熟知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更具说服力,这才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教者,我们只有关注学段特点的阶梯性,才能找准教学训练的“着力点”。

二、解读语文要素,明晰言语训练的“着力点”

统编教材采用了双线结合的编排形式,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且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的提出,改变了以往语文知识体系模糊不清的状况,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体系。教师在教学时,要解读“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要利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翻看《落花生》所在单元,导语中清楚地写着:“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显然,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更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实践活动,掌握和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在充分解读教材后,笔者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借助花生的默默无闻来表达做花生一样的人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花生”,还要使其明白作者许地山是怎样写“花生”的,从而让学生习得“借物喻人”的方法。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板块教学:(1)聚焦对话,体会表达;(2)关注对比,激发思维;(3)感悟道理,拓展练笔。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人物对话中蕴含的很深的道理;通过带领学生仔细品读,不断追问,激励学生主动地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多方向、多维度、多思路去讨论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最终使学生掌握借物喻人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解码课后习题,明晰言语训练的“着力点”

细读统编教材,每一篇文质兼美、充满童趣的文章,无不体现编者的匠心与智慧;每一个单元前面的“单元导读”,后面的“语文园地”,无不包含编者的心血;每一篇文章的练习习题的设计,无不体现着他们的编排意图。

灵活多变地使用课后习题也是检验学生习得语文能力和方法的关键方式。《落花生》课后设计的“小练笔”——“课文由‘落花生’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着贡献的人,下面的事物让你想到身边的哪些人。试着写一段话”是与单元语文要素呼应的,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表达情感方法的同时,掌握“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具体教学情境如下。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犹如花生,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呢?

生1:清洁阿姨。

生2:老师。

……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无私奉献的普通人,他们就好像花生一样存在。但是部分人只是虚有其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危害社会。同学们,我们应该做哪类人呢?

生:我们要做一个为社会付出的人,不能只做虚有其表的人。

师:各位同学,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你们认为他们一家人还只是在谈论花生吗?

生:不是。

师:我们还在这里——议做人。(板书:议做人)

师:对,作者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需要借用事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我们可以一起试着练习一下。

师(出示习题):下面请4 人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这一习题。(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分享?

生1:借着蜜蜂比喻辛勤工作的人,如老师、园丁、清洁工。

生2:借着竹子比喻坚强不屈的人,如军人、警察。

生3:借着小草比喻逆境成长的人,如身残志坚的人……

师:生活中这些人哪些场景映入你的脑海呢?你从中又领悟到什么呢?拿出笔试着写一写。(播放视频:凌晨三四点,清洁工清扫马路场景。)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

学生例文:在绚丽多彩的春天里,一朵朵花儿姹紫嫣红,“嗡嗡,嗡嗡……”是谁在唱着欢乐的歌儿。当我仔细地观察发现,原来是一群小蜜蜂在辛勤劳作。我仔细端详起来,它们身着黄色的衣服,一对小小的翅膀,薄薄的却很有力地扑闪着……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清洁工。当我们还沉浸在梦乡里,他们已经走上街头,拿着沉重的大扫帚,“哗啦哗啦”地卷起地上的垃圾,不知扫了多少下,才留下一片清洁。这才让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生活中这些“蜜蜂”辛勤劳作的背后,究竟是为了谁。

师:看来你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初步掌握情况不错,一下子就找到了蜜蜂和清洁工的共同品质,借着蜜蜂的品质来比喻人。课后,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小练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生活中与“蜜蜂、小草、竹子”有相同品质的人物,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这样,学生有了生活源泉的注入,下笔就行云流水了。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后练习,紧扣语文要素,指向迁移运用,真正将“练笔”落到实处。

结 语

面对统编教材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教师要深刻解读教材编排的意图,更加明确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思路和目标,并灵活应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落花生借物花生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