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2020-11-25 15:44刘翔宇
市场周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困难

汤 伦,刘翔宇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230000)

高校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秉持“精准资助”的原则来完成资助育人的工作,不仅对大学生进行经济扶贫,还要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

一、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核心概念

(一)精准资助育人

精准资助育人就是指在高校中,在对受助学生充分了解、调查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帮扶。 物质上的帮扶包含了校内外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方式的点对点资助,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的经济负担;精神的帮扶包含了从内心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他们成为三观端正、心理品质健康、成绩优异、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技术、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因此精准资助育人,首先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的识别,实行针对性的帮扶,其次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上进行帮扶,以确保受到帮扶的学生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得到同步发展。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解决压力,更重要的就是育人的功能,让受帮扶的学生感受到国家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在这种关爱下健康成长。 因此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第一,精准资助具有导向功能。 在高校中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帮扶,能够对受助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且是积极向上的引导。 高校在资助学生的同时可引导学生要有感恩的心,在大学里珍惜时光掌握知识,未来报效社会。 第二,精准资助具有激励功能,受助学生在受到帮扶的同时会产生精神动力,获得意志的支撑,所以,资助工作对学生是有较大的激励作用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乐观追求上进的意识。 第三,精准资助具有评价功能,高校资助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可以从育人的效果中体现出来。

二、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安徽建筑大学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

经调查研究表明,安徽建筑大学的资助育人工作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资助育人理论学习方面,安徽建筑大学每年会组织各院系辅导员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精准资助育人培训,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能力。 安徽建筑大学将阳光助学健康成长作为精准资助育人的理念,将精准资助落到实处,将人才培养作为资助重心,将对学生的物质帮扶和精神关怀结合起来,不断尝试精准资助育人新模式,对精准资助育人的过程管理也进行了动态追踪,通过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资助育人方案的调整。

安徽建筑大学在招生的录取阶段,就通过网站、录取通知书等形式对资助工作进行了宣传。 大学生在进校前就了解到国家及学校的资助政策,并感受到学校的育人氛围。 在学生入学后校园内会有各种宣传方式,为学生解读资助育人的相关政策,并安排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告知学生相关程序,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 通过对安徽建筑大学受助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资助政策内容和宣传都是落实到位的,学校对资助育人的重视程度也是较高的,资助能够做到较大程度的精准识别,资金发放也能准时。 除了物质资助外,安徽建筑大学还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发展规划、整体素质的培养,以及就业问题等情况,总体来说安徽建筑大学的精准资助育人现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存在问题

1. 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失衡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精准资助育人大部分的重心还是放在了经济资助,对精神资助的投入相对来说是较少的。 在经济资助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资助体系,并且按期给受助学生提供资金帮助或其他形式的帮扶,但是在帮扶之后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感恩意识的教育还存在不足,对精神资助投入较少。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很多不良思潮入侵了大学生的意识,部分受助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感恩意识也淡薄,有的甚至形成了不好的价值观,这对资助育人的初衷来说是偏离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目前安徽建筑大学以及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对部分受助学生进行走访来进行精神资助,但是这种形式具有局限性,不能覆盖到所有受助学生,全面育人效果难以达到。

2. 育人方式单一

高校在资助育人方式上还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由于受助学生都是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特殊群体,这部分学生有的比较敏感,在开展教育时更应注意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方式和策略。 对受助学生的帮扶一部分是教学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就是辅导员日常的管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开展教育时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所以育人的效果不理想,而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教育时,大部分也是采取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没有形成专门的育人档案,对学生的帮扶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后期追踪,因此大部分高校在育人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的问题。

3. 高校资助育人的制度不完善

高校资助育人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制度的不完善是根本。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制度的不完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资助育人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助体系,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众多资助项目。 名目繁多的项目本意旨在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助服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比如国家助学金意在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解决其现实问题,但是在操作中往往出现偏差,评选过程存在倾向学生干部和成绩优异学生的现象。 其次,资助育人的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建设就是要求及时高效地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当前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许多高校仅仅停留在资助的表面上,他们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奖学金、助学贷款的评选上,只是把助学金按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而已,资助育人效果还很不理想。

三、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模式创新

(一)齐抓共管,构建全员资助育人大格局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助学生的育人工作,要建立起健全的资助育人机制,全员参与到受助学生的育人工作当中去,在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受助学生的物质资助以及精神资助方面都要认真落实。 资助育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并且相互联系和协调,才能使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地落实到位。 第一,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相关政策方针、决策的制定,对整体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进行掌控;第二,落实负责执行的管理者,包括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部门和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使得资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第三,高校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工作者,例如班主任、辅导员等,负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了解、调查,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开展资助育人。

(二)重点突破,搭建全程贯穿育人平台

学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重大节日及资助工作各个时间节点”为契机,搭建“全程贯穿”育人平台,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和资助工作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时段的成长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扶,并为每位学生设计制作了《学生成长手册》,用以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发展全过程。 为了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尽快解决经济之忧和思想之困,学校一方面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宣传展板、宣传手册、主题班会等线上线下平台,宣传资助政策,讲解各项资助工作的申请办理流程,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绿色通道办理、助学金申请等工作,实现政策宣传无死角,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受助。 另一方面,学校为每位新生分别安排了一位成长导师和成长伙伴,在新生中开展入学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 通过宣讲就业政策、邀请各领域的优秀校友和专家交流就创业经历、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等措施,让学生明确就业的多种渠道和方向,根据自我特征和需求科学择业;同时通过求职简历辅导、面试辅导、创业项目孵化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多管齐下,形成“全方位领航”育人模式

高校可以在原有的资助育人的基础上,增添全方位育人模式,通过物质帮扶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构建扶贫强志的育人理念,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落实好奖、助、贷等政策,增加帮扶渠道,加大受助学生的覆盖面和力度,让受助学生无后顾之忧地学习。 同时不断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素质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受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达到育人效果,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寄一封家书、感恩主题教育、诚信教育、资助培训教育、心理测试等对受助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基础上,增加育人方式的娱乐性、丰富性,以学生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