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运用文本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0-11-25 15:38张金免
名师在线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师应文本思维

张金免

(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桃源小学,福建石狮 362700)

引言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从表面来看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质上却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学法指导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极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习情况来决定。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以某种方法为主线,并穿插其他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标。但是,目前部分数学课堂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教师单纯靠嘴、粉笔与黑板开展“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另一种是教师刻意标新立异,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式虽然新颖,但与教学实际相脱离,课堂表面上气氛活跃,实则学生收获较少,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过于依赖教材

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端正态度,灵活地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部分数学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上课时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内容与顺序教学,没有适当拓展新内容,也没有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教材知识,解题能力却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1]。

(三)忽视学法指导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对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教师更要重点关注,加强督促。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知识点的教学方面,对学法指导并不重视,批改作业更是敷衍,致使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和培养被忽视。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情况。

二、创造性利用文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一)从“对话”到“内化”,提高文本利用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材只能为教课提供依据,却不可成为教课的‘拐杖’,要想教得好,学生愿意学,还要靠教师的善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对文本进行简单的讲解,而是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文本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成为学生和数学之间的纽带,进而提高文本的利用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文本安排科学化

对于小学生而言,文本安排的内容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可大胆创新,对课时进行重组,对单元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达到教学资源优化组合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可将“直角的初步认识”“锐角与钝角的认识”安排到一起讲解,不然每当学习新知识时都要进行复习,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不利于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因此,将与角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讲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本重组方法。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言:“人们之所以觉得数学无趣、神秘,原因之一便是脱离群众。”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当文本中的内容与实际存在差距时,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需要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百分数解应用题”这一课中,文本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造林多少公顷、用水多少吨等,学生生活经验尚少,无法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对此,教师可以“选班长”为素材,在设置竞选情境后,将“竞选得票数”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从而将生活化的场景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百分数知识分析和对比数据,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欲望。

3.文本形式创新

文本知识通常是经过高度概括的静态知识点,但其背后形成的历程、思维过程与故事等,却很难通过文本表现出来。对此,教师应精确把握文本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例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观察、操作和实验等,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耳等感官参与,建立表象,进而概括出本质特征。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自学或者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然后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二)立足文本,创新思维品质

1.结合实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数学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多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想象,学会推理和思考。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知识时,教师应立足文本,结合实例,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大小,猜测长和宽;其次,让学生通过测量得出具体数值,长约8m,宽约6m;最后,指导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绘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以根据一定比例进行缩小。这样学生便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解决了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理解和概括,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与思维创造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师给出以下习题:小明家位于学校正西方200m处,小亮家位于小明家正东方400m处,小红家位于学校正北方250m处,请画出三家与学校位置的平面图(比例尺为1∶10000)。在解题时,学生先要分析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解决问题。在本题中,首先将200m、400m与250m进行比例尺换算为20000cm,40000cm与25000cm,然后对三家的图上距离进行计算,分别为:20000×(1/10000)=2cm,(40000-20000)×(1/10000)=2cm,25000×(1/10000)=2.5cm。

2.创设情境,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一旦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便会主动钻研和思考。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其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其探究和思考。教师可将中国地图在屏幕中展示出来,通过滑动鼠标,让学生直观感受放大和缩小后,地图变化的情况,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进而使学生理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这一概念,由此推导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思维。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知识时,教师讲解了例题“4+4+4+4+2可改为4×4+2”,这时一名学生问道:“老师,该题可以改成‘4+4+4+4+4-2,即4×5-2’吗?”多么可贵的智慧火花呀!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并立即出一题“6+6+6+3”让学生讨论可将其改成哪种算式。学生经过讨论,思路不断拓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多种想法,有的学生说是6×3+3,有的学生说是6×4-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方向地探究和思考,进而找出最佳方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提出以下问题:“用篱笆围成一个正方形菜园,边长为8m,要想将其改为边长为10米的长方形菜园,宽度应为多少米?”学生一般给出(8×4-10×2)÷2=6m的答案,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又想出8×2-10=6m,说明菜园的长与宽是由原菜园的两条边变化而成,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边长相比短了2m,便从另一条边中拉来2m,剩下的长度即6m,这便是长方形菜园的宽。由此可见,上述教学方法,不但求异,而且求佳,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启发联想,培养思维独创性

联想主要是指因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新的来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寻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例如,教师出示以下条件:“全班男生25人,女生21人,问学生能够联想到什么?”学生纷纷说道“全班共计46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男生约为女生的119%,女生是男生的84%”等。实践证明,联想能力的启发与培养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更具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生具有好动、乐于模仿的天性,且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可为其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具体现象,如“画一画”“做一做”等,使学生的眼、手、脑、口等感官都得到活动,并将所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知识时,由于其涉及时间这样的抽象概念,且涉及进位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带一个时钟,然后组织学生动手画一个时钟,将抽象的时间用真实的钟表表现出来,以此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教学实际,大胆创新文本,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