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在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科研被看成是大学教师的根本职责之一,科研本身以及其附载的与职称评定、工资收入和身份地位的密切关系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 为此,英语教师对科研产生了各种复杂多样的情感,如“科学研究使我们能够一直保持一种旺盛的工作热情”(崔刚和马凤阳,2012)、“不少高校英语教师在科研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刘润清和戴曼纯,2004)、“高校外语教师科研之痛”(汪晓莉和韩江洪,2011)。 从这些文字可以发现教师对于科研的复杂心态和感受,很多教师因为科研压力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可见,这些科研情感是真实的存在,折射出作为“人”的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际遇。 然而,上述英语教师的科研情感却很少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学界一直关注科研对于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如科研有助于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束定芳,2002),是教师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Borg,2010)等,教师发展领域对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在科研中到底体验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形成,以及教师是如何应对这些情感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同时,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但是其又有别于公办高校的英语教师。 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而言,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更大,工作任务更为繁重,其科研活动更难得到相应的支持,便更容易产生科研倦怠情感。
本研究以南昌某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叙事问卷、访谈、案例素材等数据采集方法,对该校教育学院30 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又从中选取了15 位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案例叙述和叙事问卷调查对象。在认真阅读所有资料数据后,根据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遵循叙事探究的三维空间原则,在时间、地点和人与社会互动的场域中撰写教师科研情感故事。
这部分教师以25~30 岁为主要年龄段,他们多数刚刚从高校毕业,有一定的研究心得,对于科研工作有相当的“好奇”感,但在学校作为学生时的研究课题、方向常常由自己的导师或实验室的前辈指导,做研究时的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请教导师或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得到解决。 然而进入高校后,学术的圈子变化了,教学等其他工作也占用了部分时间,从课题的参与人变成课题的主持人,这些环境、时间和角色的变化使得这部分教师容易出现迷茫状态。 与此同时,他们又出于需要考虑科研任务的完成,而出现了盲目选题、盲目研究的情况,这直接导致科研水平的下降和自我专业成长的延误。 这部分教师对科研的情感往往以“好奇”“迷茫”为主。
研究中的T2 教师是“90 后”,刚刚研究生毕业两年。 她目前主要承担了南昌工学院大学英语的教学。刚从大学毕业的她对科研有着相当的好奇感,认为科研对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就职高校后,她积极地申报各类、各项课题,也写了几篇论文。但是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进入高校后,学术圈变化,教学等其他工作也占用了不分时间。 “以前都是导师带着我们做科研,现在轮到自己做了,才发现有多么的不容易。”“什么都要自己参与,有问题又不能随时寻求解答。”“又要做好教学,又要一边搞科研,往往是这个工作还没有完成,另一项新的工作又出现了。”一时之间,她感到很迷茫。
这部分教师主要年龄段为30 ~40 岁,是民办高校为数最多的一个年龄段。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原因,这部分教师大多经历了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科研政策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最初的科研大多是因为职称晋升的要求,进一步尝试后,有的越做越喜欢,成果越来越多,“渐入佳境”,有的则始终摸不着头脑,对科研“又爱又怕”。
T5 教师教学业绩优异,深受学生的喜爱,多次参加教学大赛,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她对科研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实际的教学工作,往往是教学中的某个点就激发了她科研的“兴奋感”。 “最初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后来就看别人怎么做,逐渐摸索,慢慢就感觉出一点门道了。”“我们是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科研上其实是走了点弯路的。 以前我也觉得民办学校招生和教学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对科研我是不怎么看重的。 后来学校的职称晋升条件越来越高,要求凡是要申报副教授的都必须要主持一项省级课题。”“我就慢慢调整,后来就发现其实科研和教学并不冲突,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同时这部分教师也有着自己的“困惑”。 T10 教师,教龄15 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我来学校的时候,学校还是专科,我自己也就是本科毕业,根本不知道怎么做科研”,她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学历,她通过在职攻读的方式,在本省的一所高校读了研究生,后来又攻读博士。 “不读不行啊,没有理论指导,这个科研根本没办法进行”。 对学校的科研条件,她感到处处受制约。 一方面没有学术氛围,“在学术氛围方面,和公办、老牌的高校差得很多。 首先,就是在学术讲座方面,学术活动方面很少,另外小地方,基本上邀请不到真正的大家去做讲座,也就是几个省内其他高校的老教授,有限的几个教师去做讲座”。 另外就是缺乏科研团队,缺乏领头人。 民办本科高校起步晚,学科带头人非常有限。 “还有就是学术活动意识太差。 虽然学校现在要求很高,但氛围差,缺乏领头人。 所以大家都各顾各的,出成果很不容易,外语类核心在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近十年以来我们学校一篇外语类核心都没有,北大核心也很少”。 这种情况,她觉得与外语学科地位有关,“从学校层面说,应用型高校对理工科比较重视,对外语类不抱太大的希望。 估计是因为文科类给学校带不来多大的效益吧,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
这部分教师年龄在40 岁以上,基本上教龄都在20 年以上。 他们对科研工作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方法,也都有了阶段性成果,学历和职称也都相对较高。 对科研工作的情感表现为“高兴”“有成就感”“喜欢”等。
T12 教师从参加工作起就在民办高校工作,现在已经是教授了。 “一步步来,踏踏实实地工作,不用特别着急,提前就准备好研究思路,不要临时抱佛脚”,他属于那种埋头苦干型教师,上好课很重要,但也要做课题、发论文。 学校里那么多教师,他的科研成绩总是排在前面,非常有“成就感”。 他的成果很多,“做做微课,参加教学技能比赛,也会得一些奖项”,这些都让他充满激情。 他充分了解科研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学校现在的科研奖励政策很好,一篇核心论文有20分的A 分(科研A 分在他的学校可以有资金奖励),下次你申请项目,它又可以作为你前期的积累和成果”。所以他总是“充满干劲”,有任何课题他都会积极申报,论文也是经常在写。 “多和大家交流交流,这能给你很多提示,少走一些弯路,比你看很多书都更有效”“还得平时备个本子在身边,有任何想法就赶紧记下来,灵感往往一闪就没有了”。 他还努力尝试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核心论文的发表数量、质量也在本校教师中名列前茅,“论文写好后投稿,如果告知被录用,就觉得挺高兴的”。
对于科研刚刚起步的教师,由于个人身份、人生目标和任务等发生了转变科研情感由最初的好奇等转化为迷茫或者痛并快乐等复杂的混合情感,同时,也会随着科研的深入、科研难度的加大,再次出现负面情感如迷茫、焦虑等。 因此这部分教师可以以主动、有意识的策略为主,运用正面情感推进自身的科研,并将负面情感转化为正面情感,发挥个人能动性,促使科研情感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科研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 教学是科研的根本,科研则是推进教学不断创新的坚强后盾,这两者相辅相成。 这部分教师应该科学地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合理地分配两者时间和精力,让教学为科研服务,让科研为教学助力,形成良性的互惠互利关系,推动自身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和增强自我综合素质,同时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对在校教师岗位进行了分类,主要分成了教学岗、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岗,这样的分类是比较科学的,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优势。 这样教师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结合自身喜好和优势进行努力。
总之,三类教师的情况基本说明他们在科研工作上体验到了不同的情感,教师科研情感的形成与他们的科研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他们应对情感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而这些差异,也有助于明晰教师群体里的三种类型。 首先,很多青年教师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不能总停留在需要导师辅导的阶段,要学着自己理清研究思路,找对研究方法。 同时,为了完成考核所规定的科研任务量而撰写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一般都不高,这对于一个学者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需要避免。 其次,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时出现的“困惑”应及时处理。 这种“困惑”可能来自家庭负担,也可能来自繁重的教学任务。 但积极的适应者会对此作出积极的调整。 传统教学的时代早已过去,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已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必须要有科研工作,以科学研究来推动现代教学的发展。 然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示范作用。 高校有着更强的追逐科研的动力,所以需要及时调整情感状态。 最后,与教学中的情感相比,教师科研生活中的情感非常有特点。 有一些情感是科研生活中独有的或者特别强烈和典型,比如压力大,迷茫和好奇。 另外,这些科研情感既是教师个人的心理体验,非常私密化和个人化,也是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人际关系、学校科研氛围和学术界环境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了教师形成这些科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