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路径探究

2020-11-25 13:11李倩
大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共同体育人

李倩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的运行与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务院新闻办于2020年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指出,2020年4月29日以后,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1]。由此,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伴随着2020年秋季学期各大高校正常开学,在后疫情时代,作为来源地广且聚集密度大的高校学生社区,如何在科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发挥社区育人功能,有效化解疫情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高校当前亟须思考的课题。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高校学生社区育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2]。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共同体内成员相互依存、彼此共存的内在共有价值。一个优良的共同体取决于每位成员为共同体整体发展的共同努力。疫情之下,我们越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规范和调节社会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减少利益冲突,不断约束与规范每个人与每个发展共同体的行为。各发展共同体,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应相互理解和信任,特别是要求其成员之间互助共济、共同发展、相得益彰。”[3]我们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区理解为一个单位的“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一系列基本道德规范,对探究高校学生社区的共同体建设与育人工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高校应鼓励和发动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到该“共同体”的整体行动中,自觉承担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责任,加强个体间的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为“共同体”的发展和各成员的发展各尽其能,从而体现自身在“共同体”发展中的价值。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挑战

(一)校园疫情防控任务艰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2019年,我国普普通本专科在销售3031.5 万人,在学研究生286.4 万人,基本上一所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数均在万人以上,且学生来源地广,伴随复学产生的全国性大规模跨区域人员流动,校园疫情防控体系承载能力承受巨大考验。虽然高校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管理模式,实行每日健康晨报、错时错峰、减少聚集性活动等运行模式,但校园人口基数大,社交距离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如何完善校园疫情防控体系,完备应急处置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校园疫情输入与扩散风险是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疫情防控下社区服务压力倍增

面对住宿、用餐、图书借阅等刚性生活需求,学生将在社区内不可避免地发生近距离接触,增加疫情防控风险。为降低风险,各高校尝试采取延长开放时间、错时错峰、精准预约等方式,拓展如图书馆在线借阅、浴室在线预约等线上预约服务,但因高校学生社区人员基数庞大,在预约条件下,数量有限的硬件设施势必会产生服务次数减少、单次服务时间减少等情况。如今年8月27日,齐齐哈尔大学发布通知称,学生洗浴将实行预约、限流管理,待新生报到后,每人每月可预约3次[5]。通知一经发布,引发学生热议,当天下午即予以撤回。同时,作为高校社区后勤服务保障主力军的后勤人员以及社会企业工作人员,依然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育人效果不强等现象,如何在科学做好疫情防控保障的同时发挥社区的服务育人功能,是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的工作难点。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路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社区协同育人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真正共同体”需要共同体成员相互合作,真诚地相互支持和帮助。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之所以能取得重大胜利,是因为有国家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与合力,数万名医护人员才能勇敢逆行,数万名建设者才能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千千万万的社区组织、基层民警、志愿者才能协同抗疫,成功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高校学生社区这一“共同体”,其育人工作同样需要学生处、团委、保卫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保障部等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协同配合,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落实多部门工作例会、协调会、研讨会等协同工作机制,形成部门互信、互助的“共同体”,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将应对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修补社区育人漏洞,联通社区服务断点,搭建学生社区“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发挥各部门协同效应,使学生社区不仅能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更能发挥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等功能,助力学生社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多措并举,夯实疫情防控保障体系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高校要本着“防输入、防扩散”的目标任务,多措并举,强化监管,不断夯实学生社区疫情防控保障体系。首先,精准摸排是首要措施。传统表格汇总费时费力,可积极运用更为便捷的企业微信、问卷星或腾讯在线文档等新型线上统计工具,增强社区内师生员工每日健康监测、行程轨迹摸排的时效性;其次,强化监管。高校后勤部门需进一步压实引入社会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监管,严格培训,排查防控风险,细化防控流程;第三,完善应急处置体系。为确保社区内发生紧急事件后,响应能及时,人员能到位,物资能保障,高校要加快推进和完善疫情防控相关应急处置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员工培训学习、定期演练,确保师生员工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第四,打造学生社区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6]。高校应加快打造学生社区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将各类社区服务搬至“云”上。如开发在线“云”点餐系统,提前预定结算,缓解候餐人员集中,提升食堂供餐效率;完善宿舍区智能门禁系统,有效采集来访人员数据,避免无权限人员进入,追溯涉疫人员行程轨迹,提升防控效率;进一步将原有分散的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形成完备的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学生社区服务育人功能。

(三)搭建立体化宣传网,优化网络思政育人

随着5G 技术等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信息化程度不断推进,疫情期间的各种“云上课堂”将高等教育推进至“在线育人”阶段,如今的大学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际参与者和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大学阶段是政治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在课堂教学以外,高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网络空间等载体,特别是大学生热捧的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讲清国家政策,讲透党的“初心和使命”,形成立体化宣传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社会舆论环境。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抗疫故事将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植入人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认清某些西方国家罔顾人民生命安全,抗疫不力,种族歧视抬头,批判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外衣,提升大学生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强化大学生对各类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四)倡导健康生活,强化社区文化育人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来源还未真正查明。但疫情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并再次证明了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同时,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亲密需求[7]。但受疫情影响,校园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封闭管理,为此,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无趣、郁闷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个案有上升风险,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生社区内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营造“珍爱生命,守护健康”的社区文化氛围,创新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对高校育人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兼具多层面育人功能,贯穿育人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优势,优化协同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与文化育人路径,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区“共同体”建设成效。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共同体育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