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语言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茶”起源于中国,17世纪通过航海贸易,中国的茶叶进入欧洲,尤其以英国为代表。中英两国因为茶的地位和口味、文化等差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茶文化,关于茶的语言也随之产生了差异。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流,文章将从语用学视域对比中英两国“茶”语言的翻译。
作为语言学的分支,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因此语用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表达,还要研究从语言表达到被人理解的过程。语用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语言学分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这不同于语法、发音和词汇,因为不同的语境下、特定的对话中,同一段语言可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书中写道:“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基本的,一个是意义,一个是语境。”因此,语用学的核心就是要在不同的语境下听懂别人的话,并且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说合适的话。
对于英语而言,学习语法、单词只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要想真正掌握英语,还必须学习并理解语用学。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在介绍自己、询问他人姓名是会用英语表述:“My name is Li Lei.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Han Meimei.”从英语的表达上来说,这并没有不妥,但国外人却通常不使用这种表达,他们通常会用“May I know your name?”或者“Could you please tellme your name?”来委婉而礼貌地表达。倘若我们用上面的交流方式来同外国人交流,语言就显得生涩、不地道。因此,语用学是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不同语言的地区,文化的差异尤为明显,翻译有时候也无法越过语言的鸿沟。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克服文化差异,加强沟通效率愈发重要。语用学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的最广泛,效果最明显。因此,语用学的学习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例如,“of course”在中文中翻译为“当然(是/可以)”的意思,当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别人问你“May I use your pen?”,回答“Of course!”,别人会理解为答话者已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在其他不适宜的场合使用此答语,意义便大不相同。例如别人询问:“Is it an interesting book?”,如果回答“Of course!”,会让听者觉得很不舒服,他/她会认为你觉得这是一个理所当然、愚蠢的问题。因此,不同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语言的丰富性,了解语言的使用背景,才能掌握好一门语言。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最早的“茶”字,写为“荼”,《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以身试毒,后来服用茶叶解除了一身毒。因此,中国人发现茶以后,最初主要以茶入药。8世纪中期,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中将“荼”改写为“茶”,一直沿用至今。《茶经》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茶”为主体的著作,它为世界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4700多年前,中国就发现了茶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和采集茶叶的国家,是茶叶的发源地。在唐代的时候,中国就开始通过港口向欧美等国输送茶叶。世界各国对茶的了解,大多来自中国。
英语中的“tea”,主要源于中国与欧洲众国的贸易。最早开始航海贸易的欧洲国家是荷兰和葡萄牙,这些国家从中国把丝绸、瓷器以及茶叶带回了欧洲。随着茶叶进入欧洲,“茶”的读法也随之而去。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厦门、广东等地开放港口,所以刚开始欧洲对中国茶叶的叫法有“Te”“Chaw”等,这源于闽南语和粤语,与中国现代普通话有很大差异。直到19世纪初,英国人才将“tea”作为“茶”的标准发音。因此,英语中的“tea”是来源于中国闽南和广东一带的方言,是一个汉语借词。
语言认知是指对一种事物表达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中英文中对“茶”的语言认知也存在不同。在中国,人们对茶的认知主要有四种,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种解释:①茶属于常绿灌木,叶子呈长椭圆形,花呈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以后为茶叶,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②茶可作饮料,如红茶、绿茶等;③某些饮料的名称,如奶茶、果茶等;④指油茶树。
而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里,也对“tea”做出了四种解释:①dried leaves of an evergreen shrub grown in China,India,etc茶叶;茶树②drink make by pouring boiling water on these leaves茶③drink made by pouring boilingwater on the leaves of other plants代茶:菊花、薄荷、药草茶④lightmeal served at an occasion when tea is drunk,especially in the late afternoon茶点。
中国的“茶”和英文单词“Tea”在认知上存在相同点,例如均指“茶叶”“茶树”“茶水”以及其他饮料的名称。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英国的文化中,“tea”还指与茶相伴的一些“茶点”和“茶会”,英国还会把下午四五点左右的休憩小食成为“下午茶”,称为“High tea”。现在出现的一些“茶餐厅”,也是中西茶文化的交汇,来源于西方国家对茶的认知。另外,中国的“茶”常做名词使用,如果我们提到茶,大多想到茶叶、茶水、茶树等,但在英国“tea”有时候也可作为动词使用,有“喝茶”“以茶待客”等意思,如“We have tea at four.”(意为“我们下午四点去喝茶。”)
在中国人对茶的认知里,茶叶的品种繁多,这些品种在译为英语时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通过音译的茶名,如“longjing tea”(龙井茶)“huangshanmaofeng tea”(黄山毛峰)这些是通过普通话来音译的茶名,还有一些是通过方言翻译过来的,如“bohea”(武夷茶)、“congou”(功夫茶)、“oolong”(乌龙茶)等。还有一些是通过意译的茶名,如中国红茶翻译成“black tea”,圆珠茶、中国珠茶翻译成“gun-power tea”,熙春茶末翻译成“hyson skin”等。另外有些独特的茶名则采用音译加意译,如祁门红茶翻译成“qimen black tea”。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生活中存在许多关于种茶、采茶、产茶的词汇和谚语,茶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无处不在体现着茶文化。“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是中国人民种植和采集茶叶的写照,而在英文中则很难找到这类与茶叶的种植和采集有关的词汇,这也说明了中国是茶的发祥地。另外,中国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语,这表明茶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与柴米油盐是等同重要的,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英国的茶文化中,也包含了一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词组,如“teatime”等,可以译为“喝茶的时间”,多指悠闲的下午茶时光,这也表明了英国人热衷于喝茶,喝茶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英两国的“茶”都有着相关的喻意。在英国,由于茶最初是通过国际航海贸易输送至英国的,所以茶的价格很贵,只有贵族阶层才可以享用茶,因此茶就成了英国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也便有了“all the tea in China”这样的英语短语,表示巨大的财富,例如:“I wouldn't do tha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又如“a storm in a teacup”直译为茶杯里的暴风雨,后用来比喻小题大做的事情,还有“The couple of ten quarrel,but it is a storm in a teacup”“a cup of tea”英国人通常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如:“That'smy cup of tea”。茶最开始被发现之时主要用作药用,具有凝神醒脑的功效,后来茶也演化成人们精神的寄托,“tea and sympathy”就表达了人们对不幸者的怜悯和抚慰。在中国,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也融合到了民间风俗之中,在中国人们把订婚称之为“受茶”,结婚称为“吃茶”,还有“茶金”“茶礼”等可以用来表示结婚的礼金。中国的俗语里还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是指女子接受了一家的聘礼,便不能接受另一家的,这里用茶来比喻对婚姻的忠贞,也凸显了茶的崇高地位。
在中英两国文化里,茶都用来表示高洁而美好的气质,茶也常常用来比喻女子的清白和圣洁。《诗经》里有“有女如茶”表示女子如茶一般纯洁高贵,也正因如此,后人常用“茶”字来作为女子的闺名,陆游《稚女诗》有“痴态东家有小茶”,张久可《寨儿令·春情》“惹风声盼盼茶茶”里的“小茶”“茶茶”都是用来指可爱的儿童和纯洁可人的姑娘。在英国也有类似的用法,埃德蒙·沃勒就曾以茶来比喻皇后的高贵和圣洁。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演进,茶在中英两国也出现了不同的转义。转义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逐渐与原有的认知意义相背离,形成完全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在英国文化里更加突出。在英语中,包含“tea”的短语词组约有19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去了“tea”本来的含义。英文里许多含有“tea”的短语都已经逐渐失去了“tea”的原有意义。例如“tea cake”除了有喝茶时伴随的小点心以外,还用来指一些其他的点心,如“scones”“cookie”“muffins”等,“tea basket”直译为“茶篮子”,但在英语中却是指午餐食品;茶因为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所以在英文中“tea”常被引申为大麻、香烟或使人产生刺激性的药物,“tea party”也是指吸食大麻等毒品的聚会,而不再是茶话会的意思,“tea room”也是指同性恋人聚会的场所。“tea”引申意义的出现,也是英国特定时期社会现象的体现,也承载了英国发展的历史。
茶在中英文学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茶产自自然,气质高雅,宁心静气,颇受文人喜爱。在中国,许多诗词都与茶有关,许多文人雅士借茶的特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而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对茶的描写,多是单纯赞美茶的品性高洁和气质高贵,并无太多延伸意义。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是用以休闲放松的饮品,也成了招待客人的礼节,茶里包含着百姓的家长里短,也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茶也是文人骚客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物,由于茶的高雅脱俗,文人常将茶视作与琴棋书画并重,“琴棋书画诗酒茶”也被称为文人的七件宝。中英两国的诗歌和小说里,都不乏“茶”的影子。
从诗歌来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一位著名的爱茶人,白居易一生与茶相伴,晚年更爱饮茶。他的代表作《琴茶》中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里白居易以“茶”来比喻自己“君子”和“高洁”的品格。黄庭坚写道:“建溪有灵草,能蜕诗人骨。除草开三径为君碾玄月。满瓯泛春风,诗味生牙舌。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他认为茶可以洗净人的凡尘俗世,启迪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创作灵感。自唐代起,饮茶之风盛行,通过航海贸易向欧洲等国输送茶叶也是自唐代开始。范仲淹也曾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详细描述了当时中国老百姓斗茶的盛况,说明茶在当时已经风靡全国,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富庶。中国的诗歌除了歌颂茶的功效之外,更多的是用来抒发诗人的情怀。陆游的《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写道:“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硙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诗人起初只是叙述了煎茶的事宜,后来借用茶来讽刺朝廷的腐败无能,借此也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中国的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李白、王维等,诗歌里都曾出现了茶的影子,借茶高洁的品性来比如自己高雅的情操。诗歌中对茶的描写,也体现了我国的儒家、道家思想,或描写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描写道家归隐山林的“出世”思想,或描写禅茶高深的哲学思想。
在英国,茶同样也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赞茶诗》《茶诗两篇》等英国诗歌都广为流传,《赞茶诗》里歌颂了茶是大自然给予的财富,能使人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身心快乐等。由于茶叶初入英国时价格昂贵,只能为贵族所用,所以茶在英国的诗歌中也是贵族的象征,如给皇后凯瑟琳的祝寿诗《论茶》里,就从茶来表达皇后高贵的身份。相对于中国的茶文化而言,英国诗人对茶的描写都是对茶叶本身的赞美和歌颂,没有用茶来比喻人性,也未曾上升到哲学高度。
从两国的小说来看,茶也在小说创作中被予以较多重视。茶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时常出现,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关于茶的描述就有100多处,小说中对茶的描写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清朝名门大户的生活姿态,更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红楼梦》中刘姥姥初进大观园那一回,书中描写道:
“贾母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这里贾母生活富裕、地位高贵,而刘姥姥地位卑微,家境贫寒,没见过世面,贾母为了自己逗趣儿,明知刘姥姥不谙茶理却仍然请她品鉴茶饮,是故意逗刘姥姥以博一笑。这里用茶来体现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也表现了穷苦人民的生活艰难。英国的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大篇幅描写茶的场景和句子,如《花园茶会》《傲慢与偏见》中都有关于茶品的细致描写,但与中国小说不同,中国小说常用茶来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而英国的小说中常将茶作为道具来描写,对茶的描述多注重于茶的品种和口感等,这也体现了茶在两国人民心中的不同地位。
任何语言的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要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就必须了解语言囊括和映射的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探索如何得体运用语言的学科,旨在从文化入手来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因此,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索了“茶”在中英语言下的翻译对比。“茶”起源于中国,流传于世界各国,其中以中英两国为代表的茶文化最具特色,中英“茶”语言中的不同展示着两国迥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地。从语用学视角来对比两国“茶”语言,对更好地了解中英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