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阅读教学要认清主次关系——主体,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对话是主;阅读教学方法要返朴归真——读书,真正让学生自主读悟;一句话,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想读书、真读书、会读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说如何让学生感受阅读课本的“趣”、“乐”、“美”: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积淀语感,增强情感体验。”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曾就语文教学说过这样一个九字决“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读进去,悟得到”,即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主要感觉器官是“眼睛”,外界主要刺激源是“文本”。“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现象。
比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教师通过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与欢乐。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需要孩子们通过“眼睛”阅读“文本”,获得信息刺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认知观获得新的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要是通过朗读文本,抑扬顿挫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紧扣“醒来”读一节。1.联系生活,知“醒来”。(1)师激趣描述: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出示“醒来”卡片。)小朋友们知道“醒来”是什么意思吗?(2)师情境描述,感受草原的宁静:深夜,一望无际的草原静悄悄的。随着黎明的到来,她是怎样醒来的?2.读一节,悟“醒来”。(1)生自由读一节,感受草原早晨的宁静。(2)谁来读一读一节,告诉老师草原的早晨是怎样醒来的?(结合读,借助“感叹号”的简笔画、抽鞭子的动作,帮助学生读好象声词“啪”。)3.激趣过渡,想“醒来”。师激趣:当草原醒来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阅读就是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让后进生通过阅读,成功地学会知识,以提高语文阅读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去阅读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以好的阅读材料。
比如教学《陈毅探母》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这种情感。陈毅元帅回乡看望母亲的事情离孩子们生活较远,孩子们读文很难有这种真切的体会,但孩子们母爱的感受及自己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与陈毅母子之间的情感却是相通的。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联系孩子的生活世界,激活孩子情感体验。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的形象直观性,再现文本描述的场景,激活孩子的情感体验。在孩子们自由读后,激趣:你能通过读,把他们母子见面时的情景告诉老师吗?指名读,结合读指导抓住“一进、细心地询问、一边……一边”等词语体会:1.想象:陈毅会细心地询问哪些病情?2.“一进、就”能不能告诉老师当时陈毅元帅心情很急?3.看图,看看母亲的表情怎样,此时,母亲会怎样想?4.能不能通过读告诉老师母亲的感受?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读中促学的教学思路,加上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一定能让学生顺利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即是一种“对话”,“对话”是一种交流,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就要突出阅读目的为了交流的需要。
比如教学《雨点》一课时,我用语言创设一个童话情境:“有一天,云妈妈对她的孩子雨娃娃们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去看一看吧!’听了云妈妈的话,雨娃娃们纷纷离开了雨妈妈。他们去了哪儿呢?读一读儿歌,告诉老师。”让孩子在童话情境中读儿歌,整体感知,感受阅读的兴趣。在突破教学难点,品味赏读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三遍读,每一遍读都将读书任务融合在童话故事中,让孩子乐读书而不疲。三遍读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讲故事情境描述:“咱们帮助雨点娃娃们分别找到了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他们纷纷邀请老师去他们哪儿去做客。去谁那儿好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儿歌。看谁能通过读打动老师去他想要去的地方。”在学生自由品读边读边想象之后,指名读自己最喜爱的一句。师相继评价指导学生加上表情、动作读。最后,老师再次激趣:“听了小朋友们读,老师觉得那些地方都很好玩。还是老师自己读一遍拿定主意吧!小朋友们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看看到底哪儿最美!”然后老师范读。
童话让儿歌内涵丰富起来。孩子在读儿歌过程中,既学习了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底蕴。
总之,让学生经历语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氛围,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位老师的心愿,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阅读这片大海中共同挖掘宝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