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廷勇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鉴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类比,并拓宽解题思路,深化对数学解题方法的理解,促进数学综合能力发展。在构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基本特点,通过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给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案,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突出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数学教师应致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探究活动需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充分准备,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探究性的情境,学生才能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探究活动过程之中。同时,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课堂教学内容酌情进行安排,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在实际的课堂参与情境之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能够便于学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此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问题探究的素材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一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然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按照相关知识的要求进行制图,通过图表直观展示出学生“最喜欢”“喜欢”“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图表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情境创设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获得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以自主探究为基础,再通过开展合作讨论等学习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在问题解决过程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抽象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让他们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然后再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得出需要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对解题思路进行讲解,而是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可采用班内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他们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之中,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使得不同学生之间的问题解决方案相互得到补充,了解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他们共同讨论,倾听他们的心声,听取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掌握学生的思考情况,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
一般来说,开展“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时,都是以文字应用题为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阻碍,思维混乱,一般不能准确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在摸索中感悟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必要时再给他们适度引导,为他们确定好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向。当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适度变化,采用变式训练,从不同角度切入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或许为学生问题解决打开“一扇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更深层的挖掘题目的内涵,抓住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主动地思考,这样能够思维灵活的分析问题,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所运用的解题思路时刻发生着变化时,教师不妨让他们说一说这样想的原因,暴露思维活动过程,给他们充分自我表达的时间,从而能够知错、纠错。必要时,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实现思维的拓展。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题组训练,变式训练等多种方式,深化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提高深层次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临近结束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巩固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构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相关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