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要发挥数学的更改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生审题是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学生审题不严谨、不透彻,都会导致学生对题干的理解出现偏差。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这一点需要进行一定的培养。审题有相应的技巧性,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审题中的技巧,并学会合理的运用这种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审批效率。
教师在日常的做题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结合题目要求绘画图形,这样能够实现数形结合的思想。该种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较为常见,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丰富学生的视野。小学生的认知范围有限,如果单纯的依靠字面意思来理解题干,可能会出现偏差和理解不全等问题。如果能够搭配相应的图形,必定可以让学生对题干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透过字面来感知题目背后所隐含的内容。正确的审题能够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分析能力也较差。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做题当中,逐渐的向学生灌输审题技巧,让学生在阅读题干时能够准确找到题干当中的已知条件,挖掘未知条件,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做题效率,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不能盲目的向教师请教,要三思而后行。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并不是很难,所以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思考,多分析、多研究,对题干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逐渐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也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1]。
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性标注的性格特点,在读题干的同时,将有用的线索标注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对题意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例如在学习65与20的和除以65减去30的差,商是多少?在学习这样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特殊符号将条件与问题划分开来,另外用“/”把条件分成两部分。这样学生能够在脑海当中有清晰的印象,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解题效率,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在清晰的掌握题意之后,用算数将题干列出“(65+30)/(65-30)”,最终求得答案。
(一)仔细阅读题目 在日常的做题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多读题干、反复挖掘隐含条件,这是提高小学生做题效率的关键。题干当中的符号、关键词等都要进行标记,这样在读一遍题干之后,会对整个题意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另外,小学阶段的很多数学题目中,都涉及到了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可见仔细阅读题目是审题的关键。
(二)仔细推敲字、词、句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小学数学题实际上就是将题干翻译成数学语言的形式,题干是文字语言,其中涵盖了很多内容,也有很多的字、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语言文字,并对其含义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需要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对其中的关键字进行仔细的推敲。例如常见的有“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应用题当中“相向而行”与“相背而行”的差异性。虽然只有一两个字不同,但是理解错误就会造成与原题意相悖,仔细推敲字、词、句是审题的一种技巧,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细心阅读。
(三)深入联想 小学数学题虽然简单,但是有些时候也需要让学生去深入联想,挖掘题干当中的隐含条件。较为常见的有鸡兔同笼问题,该问题是小学阶段中比较难的一个问题,例如“一个笼子当中有鸡和兔子若干只,从上面看,总共有八个头,从下面看,总共有22只脚,问这个笼子当中总共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子”?在遇到这样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题干当中的隐含条件,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鸡和兔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动物,其中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那么从这一点来入手去分析问题,将其与题干当中的内容紧密结合[2]。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审题技巧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做数学题时会存在审题不清、题意理解模糊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加以重视,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做题中,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采用合理的教学措施,从而实现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