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电影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2020-11-25 10:52顾鸣芬
读与写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育

顾鸣芬

(苏州市吴中区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附属越溪实验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在一场大语文时代的改革浪潮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漫无边际。处处是课堂,处处有教材。这也契合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那么在这广阔的教育天地里,电影教学便是沧海一粟。现如今电子媒体几乎触及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好这一媒介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课题。借助先进的电子设备把课上得更生动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把电影这一个视听媒介当作教材,成为日常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不妨也试一试。

1.教师选片

电影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择适合教学的影片,这将成为我们某一堂课的电子教材。这里“适合”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应该根据学情而定,也许是针对某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情绪而定,进行一次励志的教育。也许配合我们现有的教材进行,让课堂向着更深更有意思的方向去延伸。

既然是教材,那就要充分进行备课。如果要把一部影片带入课堂,那我作为老师至少先看过三遍,做到教材烂熟于心。其实每看一遍都能有一些不同的收获,这样便于把影片中的教育元素挖掘得更深更广一些。另外,影片中有一些不适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同观看的画面,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提前熟知而略过。

2.统一观看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像我们平时在课堂上一起阅读纸质文本一样。你会发现,看着看着有些学生就不感兴趣了,一些人写起了作业,一些人开始讲话了。他们觉得看电影这件事情并不重要,或者不懂得欣赏电影这种艺术。

那么问题来了,真的只有埋头写作业是重要的吗?学习只有一种形式吗?在学生观念中还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姿态,觉得看电影多浪费时间,唯有写作业才是正途。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潜力往往有限,需要开拓多种渠道去获取不同的知识。

那些讲话的现象就更不应该出现了,电影是一种浓缩的视听艺术,需要通过不断观看,从而培养欣赏这种艺术的能力。另外在八礼四仪中也提到了一个观赏之礼,这是我们每个人要遵循的一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那么这就是现成最好的教育阵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大家一起观看这种形式,除了可以看到电影本身传达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影片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很多人不喜欢看是因为观念上有偏差或者他们不具备欣赏影片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

3.讨论书写

看完以后安排一个集中讨论的时间,谈一谈自己对影片的感受。这里能激起很多思想碰撞的火花,是一个博采众长的熔炉。有些自己看不到的视角,通过别人的分享,让听者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理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的不仅是看电影的多视角,更是我们平常面对每一个不同事物的多维思考。

我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观看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大家讨论发言时,大多数同学被女一号的热情奔放,自强不息所感染。可是有一位女生却说,她不喜欢这个女一号,感觉她性格太招摇,锋芒太盛。她更喜欢里面的另一个人物阮莞,因为她善良而执着,比起女一号她显得更加温婉,人如其姓。说出了她独到的见解。

有一位同学开玩笑说,他看出了门当户对的观念,因为校长的女儿最终嫁给了那个富二代。大家听完哈哈大笑起来,可谁又能说不是呢?仔细深究,那恐怕还是一个无法触底的哲学命题。这位同学表达在看法是受生活的影响也好,或者这种观念将继续影响他的生活也罢,那是他在课堂上带给自己,也是带给别人的一点思考。

经过统一观看和集中讨论之后,将自己的观看体验结合其他同学的分享写成文。这么做同时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也是将自己模糊的体验重新梳理的过程,让粗浅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获得一个理性的认知。久而久之,把在看电影中习得的多维思考能力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

4.助力写作

文章的撰写和剧本的创作是相通的,剧本通过演员的演绎之后获得了深加工,直观而形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用心创作这一重要性。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中,有一个单元写作教学里训练:写人要抓住特点。我们当时结合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来学习,这部电影反映了80年代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情感和事业生活。影片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小北,当她被同学撞见帮姐姐卖包子时,她跟姐姐说之所以没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是怕丢人,只是不想同学知道了可怜她。她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所以后来在学校的小卖部被冤枉偷东西,而无法澄清时,她心里的防线彻底崩溃了。

剧情的前后对照,让我们看到一切来得突然却又合情合理。编剧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一言一行都紧扣人物的性格命运。在介绍这种写作方法时,影片中生动的展示比文字更有力量。在这里,影片的带入除了助力写作,还让我们在扼腕痛惜中去反观人物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去学习平衡处理这一切。

“文似看山不喜平”。当我们一起观看《攀登者》这部影片时,对于这一写作要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影片中的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观看时那颗悬着的心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翻滚,这种体验来自剧情中一个个惊险的波折。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到作文中去,带给读者,一定能创作出一篇篇佳作。

5.塑造品格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收录了人类在科学领域探索的文章,配合相关学习主题,我选择了电影《攀登者》进行课堂观看。电影里面那种极端条件和书本中提到的南极科考有类似之处,通过影片能更加直观地体会面对极寒条件需要的极限挑战。从而给学生的性格中注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乐观品质。

有学生说开始一个情节不大能理解,男主人公方五洲明明是救了他的队友曲松林,可松林却对他的救命恩人那么冷漠,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后来才明白了,他恨队友为了救他却丢了相机,那是能证明国家荣誉的唯一证据。这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一个人可以视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如此坚定的为他人而活,为国家的荣誉而战。在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敬业”无需宣讲,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了。

其中有一个名叫杨光的登山队员,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这种源于真实的演绎,震撼地诠释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感人精神。影片中杨光一心想要证明给自己的父亲看,却因中途保护自己的队友失去了双腿,第一次没能登顶。这时坐在下面的一位男生,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位学生的爸爸对他满怀期望,而他也一直想证明给自己的爸爸看,却又时时得不到爸爸的肯定。这样的画面在他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共鸣。剧中的杨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阳光,照亮了观众的内心。我想在座的学生也会为之感动,尤其当众流下眼泪的男孩,深深地被影片感染,心中也会被那一缕眼光照亮。

6.励志培养

眼看着临近期末,有些学生根不上学习节奏,渐渐地走上了自我放弃的道路。这时我选择了一部日本的影片叫作《垫底辣妹》,讲述一个在高二时期,各科成绩垫底,表面上玩劣不堪的女生,成功逆袭的故事。

乍一看,情节似乎有些荒诞,细细品来却又是那么真实。学生看完后讨论的环节里,班里有一位女生眼中闪着泪光告诉大家,好羡慕她的妈妈。因为无论面对外界怎样的置疑,了解清楚情况后,主人公的妈妈都选择站在自己孩子一边。就是这片肥沃的土壤,滋养了这个孩子。站起来分享的女生,她的家庭有些特殊,她也渴望自己能拥有影片中这样一位妈妈。虽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家长都能这么宽容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透过影片,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而慈爱的母亲最好的样子。都说“百年树人”,我们没法在一代人中实现全部的教育理想,可是能把各种美好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就会一点一点发生改变。

作为老师有自己的职业敏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高二女生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外面玩时,拿出了一本四年级的练习册,上面用各种记号笔做满了笔记。她很坦然地跟朋友们说:“没错,我现在就是四年级的水平!”我当时听了特别感动,我的学生也是觉得学习太难了,学不下去才选择了放弃。他们四年级的水平还是有的,而且现在才初一,需要补起来的远没有这位高二女生落下的多。那么从此刻开始怎么会来不及呢?女主人公确立目标后,毫不退缩,夜以继日的学习。我想把这些画面带给学生,希望他们有所触动,哪怕只是很少数,那也是对一个生命轨迹的改写。

分享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时也有同学写到:有时自己也想好好学,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绝朋友发出的一起玩耍的邀请。影片中的女生很厉害,她的朋友被她的努力感染了。原来自己也可以去影响别人,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领悟,也是一个小小的志向的萌生。

电影这个素材为老师很好地教,为学生很好地学,都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范例。《垫底辣妹》中的辅导老师说了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教学生时提到,写小论文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准备好,当别人反驳你时,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这里将立论和驳论这样的知识点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下子就听得很明白。我在讲解《最苦与最乐》这篇课文时,就把影片中的老师讲的观点带入课文中去讲解,条理清清楚楚,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现在的教育阵地不再圜于三尺讲台,教材更是俯拾皆是,如何更好的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有广泛的涉猎,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采撷源于生活的一切素材,让这些鲜活的教材走进学生的心灵,电影教学便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猜你喜欢
教材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教材精读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