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芳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小学 湖北 仙桃 433000)
新课改中指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习科目,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持续渗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具备的适应未来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小学语文而言,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发展、文化鉴赏与理解,语言构建等几个方面,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发挥想象、挖掘自身的思维潜能,在进行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得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是基础的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传统的知识教学转向能力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
2.1 能够促进学生建构语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使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提高,促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学生在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建构起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生动的为学生呈现出文中描绘的情境,使学生深刻感知文章中的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2.3 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都是较为经典的,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描写细节,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促进了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1 学科特点不突出。小学语文与初级学习阶段的其他科目相比,语文素养的积累周期长,需要老师持续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和培养,同时需要围绕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设计,突出语文的特性,从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文章结构、语言建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依然存在流于表面的知识讲解的问题,导致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未能真正发挥出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阻碍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3.2 实践空间有限。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单向灌输的问题,学生处于课堂的被动地位,老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满堂灌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进行思考和知识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更缺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实践的空间,导致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只停留在形式上,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更无法得到知识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3.3 忽略了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调动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的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同时知识间联系也较为紧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的进行分析,而是由点及面的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使看似分散的知识内容重新组合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分析文章中的内涵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时,需要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手法、叙述方式、细节描写等多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1 激趣为先,培养学生乐学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老师首先培养学生乐学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兴趣和求知欲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不竭内动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兴趣为先、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老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将静态的文字描述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自觉的开展阅读活动,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在乐学精神下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4.2 优化模式,培养学生善学能力。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学会学习”列入了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中,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善学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的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善学能力。比如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课,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豌豆在家庭里地位是怎么安排的?豌豆想要出去的理由是什么?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他们都有哪些不同的想法,体现出什么样的性格?为什么母亲说一株豌豆苗就是一个小花园?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完成了本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善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3 推进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体会文章思想和内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文章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讲解、结论性知识的灌输、应试技能的训练等流程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质量差,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因此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课余爱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揣摩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不仅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素养。比如学习《狐假虎威》这课时,生动的故事情节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延伸至对成语故事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自己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将故事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推动学生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探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4 强化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不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讲的多、问得多、演得多、读的少、练得少、问的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很多老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繁琐的知识讲解上,不仅挤占了学生课堂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而且也挤掉了学生在课上运用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课上缺乏语言沟通、语言表达的空间,导致很多小学生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文字运用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运用,通过科学的训练和积极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3]比如学习《浪淘沙》这首诗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吟诵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小学生语感,在吟诵中学生对古诗内容拥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鼓励学生用语言阐述对古诗的理解,使学生逐渐从不想表达、不会表达向我想表达、我会表达转化,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突显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4.5 唤醒情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唤醒小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意境美、自然美,从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比如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诗中的美丽景色,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充分发挥想象,使学生在词句中感知到诗歌的音律美、形象美,已经诗歌呈现出的意境美,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持续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的跟随老师的引导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知识与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