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马文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四中学,甘肃定西 748400)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通过提炼事物的相似点加以比较来形象地表达和解释事物,由于比较的放大作用,更能够凸显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它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说方法。比喻说理的特点是: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空泛的议论生动化、将虚空的理论形象化,在可知可感的情境中,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传播思想的目的。
比喻说理具有立体具象性质的特点,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重要的说理方式之一,恰当合理地使用比喻说理,对于议论文写作意义重大。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如果将其中的比喻抽取,会成什么样子:为政以德,是为政的核心内容。这是一般性的陈述,平淡无味,内涵单薄,可能也不能引起为政者的什么兴趣,但一个比喻就一下子点亮了这个句子,为政以德,“德”像北辰星一样光芒灿然、充满正能量,能够吸引众星自然环绕。这个比喻不但表现出了“为政以德”的显著特征,而且形象地揭示了其深刻内涵,能不让为政者怦然心动吗?将第二句抽取比喻就是“时间永远不能停止”,不用说,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但将其替换成“流水”,由抽象转换成具象,无可捉摸的时间一下子有了流动的视觉感。第三句抽调比喻则是:不义富且贵,我不需要。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只是直接地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一个喻词“浮云”,将思绪引向了遥远的碧空,形成了空间上的张力,像浮云游弋不定,既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又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让人难忘。这些比喻提升了说理深度、广度,却春风化雨,引人入胜。
笔者的下水作文《让自强的光芒照亮人生》中有这样一段: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面对巨额的大学费用,李恩慧并没有被击倒,而是选择以“卖西瓜”的方式筹集,选择令世人感动的坚强,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着困难的旗帜一路高歌。
这段议论性质的材料中,将“困难”比作旗帜,“旗帜”本是奋进的象征,有着立体可感的冲击力,以此作喻,能够恰切呈现学子李恩慧将“困难”当作磨砺人生的契机,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读了之后,学生深受触动,那种对李恩慧的敬意油然而生。如果将例句中的比喻去掉就变为:选择令世人感动的坚强,面对困难。这样句子则平淡无奇,表达的力量骤然减弱,无法有力地表现李恩慧坚强的精神世界。
在议论文中除了使用一般性的比喻外,比较常用的有博喻,其特点是对同一事理,从不同角度出发,反复渲染,层层深入。博喻的优势在于集中火力、集中轰炸、气势磅礴,充满雄辩的力量,一气呵成,读后令人欲罢不能,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如韩愈的《送石处士歌》这样论述石处士的识见和能力:“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在考试作文中恰切地运用博喻,同样可以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想象能力,使文章文采飞扬、气势不凡,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字质量,而且使说理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例如,笔者在一次阅卷中看到有位考生这样论述情与理的冲突:“情,是道义,是民心,是人性,是潺潺流水,是绕指柔,是火,是血肉;理是规则,是法,是制度,是冰,是骨骼,是百炼钢,是巍峨的大山。”虽然,上述句子表达上还有商榷的余地,但毫无疑问,用这样密集的比喻来形象地阐述情与理,轰炸式地表现情与理各自的领地和表征,文字气势充沛,让人过目不忘。
又如,四川考生2017年的《高考,祝教育远航》开头两段:
高考是山,让学子为之奔跑;高考是泉,为饥渴的我们注入动力;高考是风,祝教育之舟远航!
高考是成长的代名词,是青春的代言人,是梦想的守护者。40周年过去了,高考依旧存在,为教育保驾护航。
文章的第一段,连用三个比喻,将高考比作山、泉、风,说明高考的意义;第二段,依然是用三个比喻切入,直言高考与一代人的成长、青春、梦想紧紧相依的关系;比喻让纠结难辨的论题一下子明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阅卷老师那闪电般的目光,为你徘徊,为你感叹,为你暗暗将分数往高了提。
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具体表现为,比喻描绘、比喻评判、比喻说理。文中通过“鸟儿”“天空”“湛蓝”“眼眸”“内心”对各自对幸福不同的诠释,拈连回环,展现了“幸福”的美好境界,为接下来论点的提出做了引子。
比喻评判,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比喻中对论述的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如下面这段材料。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这段演讲词中,对论述对象《解放黑人宣言》重大意义用比喻的方式作出了生动的评判,认为其犹如灯塔的光芒,带来希望;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漫漫长夜。生动的比喻评判让评判对象以生活场景呈现,让论说贴近受众自身感受而引发心灵的共鸣,而使说理更具有感染力,马丁·路德·金这段演讲词有力地表现了比喻评判的生命力。
在议论中,用比喻手段评判,不但让评判对象以形象示人,而且让论说充满情感的温度和诗意的渲染,让句子“能歌唱,放出异彩”,让读者走进文本时,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心理认同。
笔者在下水作文《论专一》中就使用了比喻评判的方式,来完成对“专一”特性的诗意阐释:
“专一,是温柔的水滴在石头上敲出的小洞;是踏破铁鞋、寻寻觅觅之后留下的曲折小径;是阳光被太阳灶的大手聚集在一起的热度;是钉子在坚硬的木板上找到自己位置的韧劲;专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守候。专一是内心的宁静、意志的坚定,是对自己的肯定与超越。”
比喻举例,即通过比喻的例子达到说理的目的。典型的例子有《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对梁惠王所设的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告诉梁惠王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一个很难用事实说清楚的问题,用一个比喻的示例轻松表现,让梁惠王也在创设的情境中,掉到孟子预设的逻辑思辨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比喻说理,以其先天的生动形象性的特征,为人们所乐见。但它也有其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它“所运用的是一种关联性思维而非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维。[1]” “比喻说理不像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及类比论证那样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的性质”,因此,学生在使用时要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