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娟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福建福州 350000)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总会出现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开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风土人情、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在分析社会环境时,第一,需要找出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第二,要明确人物活动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的社会本质特征和主题;第三,要组织好语言,如烘托、描写、交代、突出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境形成鲜明对比;映衬、烘托、衬托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等。
近年来的高考小说文本以长篇节选和微型小说为主。而微型小说区别于一般叙事作品的构思技巧,其巧妙之处在于线索的设置与突转的手法上。
高考的小说套路并没有改变,还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进行,因此首先要明确小说情境发展的基本过程。例如,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中,“国王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故事的情节。前者是先后关系,后者是因果关系。学生要通过因果关系去理解情节,从而知道作者的意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说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方式,把握小说的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有助于梳理情节。而双线结构分为明线和暗线,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同时或先后发生,并在故事中交汇,形成对比、类比、烘托等,便于理解全文。例如,《天嚣》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队员身陷绝境,性命不保,等待救援,在听到有人敲门,仍拼尽全力奋不顾身极力去营救,最后反而被救”;另一条线索是“蒙古同胞冒着极大风险去救人,却被误以为是求救者,反而被救到房中”。不过作者在第二条线索上设置了开放性结局,留下了悬念,确保了故事的可读性,让小说更有余味。而在常规的教学中并没有双线结构,学生也不会自觉地去学习,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情节。
纵观历年高考小说的命题类型,一般都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有关,所以在进行高考小说复习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和熟悉会考查的小说题目类型,让学生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答题模式。
例如,题型1:自然环境作用往往需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1)环境——环境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暗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情节——如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引出下文;(3)人物——关于人物的描写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如人物活动的场地或人物的语言烘托了什么样的心理,暗示着人物什么样的命运;(4)主题——如暗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题型2:关于赏析情节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情节——该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如为什么提供了依据,更好地引出下文什么情节;(2)人物——如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情感,心理;(3)主题——如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题型3:塑造人物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思考:(1)人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及其品格特征;(2)情节——整篇文章的情节是兼叙事和议论还是情景交融;(3)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题型4:语言表达艺术,如环境描写的特点、人物描写用了什么手法、文章的构思脉络。例如,环境描写:(1)描写的角度——如描写一景物可以从人的感官上展开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内心感受),从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近看、远看);(2)语言角度——如叠声词和长短句。
学生构建好了答题模式,在阅读时就有了方向,按照重点去复习,但是不能以为有了答题模式就可以轻松拿到高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答题模式只是画好了素描图,之后的“上色”还需要学生自己完成。
在总结完答题模式后,学生还需要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审清题意,参照答题模式写出完整的答案。
故事情节运行平缓的方式称为渐进式,作品富有韵味,看似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往往是推进情节的关键,而在考试中这些“重复”的地方常常是设题点[1]。例如,2015年卷一《马兰花》第4题:“小说三次写到马兰花流泪,她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一样,心情也有不同。请结合整篇小说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分析文章内容不难看出,三次流泪分别是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开始阶段麻婶重病,马兰花把人情放在利益前面,并未向麻婶女儿要债,马兰花丈夫对此感到不满,马兰花受到委屈;发展阶段,麻婶与世长辞,丈夫变得越发严厉,马兰花委屈加深;高潮阶段,麻婶火化后,家里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马兰花终因被理解而释怀。
在高考阅读文本中,“发现—突转—高潮—结局”的突转式结构运用较多,突转式是指情节运行到某处突然有了很大的转折,出乎读者的预料。其中“发现”是因,“突转”是果。例如,《天嚣》的“当科研人员身陷绝境的情况下,在听到敲门声后依旧不顾奄奄一息的身体,拼尽全力地去救人”这个情节突转是由意外的敲门声引起的,在门打开后,蒙古同胞进入房中西瓜滚落,准备救人的科研人员反而被救。这就是由“发现”引起的“突转”,这样的突转不仅是情节的突转,还是故事的突转。读者可以理解为西瓜出现的那一刻,已经完成了两次救援,科研人员和蒙古同胞具有“救人者和被救者”的双重身份,凸显“助人助己”的主题。在高考选文中无论选用的是渐进式,还是突转式,在情节中都可能出现“发现—突转”模式,出现这种模式的文段很可能是核心部分,所以微型小说的“发现—突转”结构至关重要。
高考的复习时间有限,而学生小说阅读的时间非常紧迫。教师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出考试规律,将正确有效的阅读复习方式教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考试成绩。高考是在限定时间的情境下,完成一定量的试题,所以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文本的特征,因为一些文本具有明显的特征,常常会是命题点。考生在掌握文本的前提下要有一套快速有效的阅读方法,那考生的答题速度会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