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建宏
(甘肃省秦安县王尹中学,甘肃秦安 741604)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呈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且在七年级表现得比较明显,八年级则更加突出。这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成因及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客观或环境的因素。从学生自身因素来说,影响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既有智能因素或者说认知因素,主要是数学认知结构;又有非认知因素或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态度等。就客观或环境因素而言,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数学教师、同学、社会和家庭及数学对象(教材)。
第一,认知结构的差异。由于每个初中生的先天素质、家庭生活条件、个人生活经历、对小学教育的适应程度及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从而使他们在小学教育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数学认知形式的发展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及其结构等。将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认知过程,必然受到学生个体现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第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同的初中生,在数学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态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足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的学生,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数学的热情也能够持续下去,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主动解决和克服,视数学学习为乐事,在数学学习的各环节,均表现出积极、勤奋、认真的态度。这部分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成绩大多相对较好。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不高,也没有多少兴趣,在困难面前缺乏应有的信心和毅力,如果几次考试成绩都较差,就会放弃学习,这就导致数学成绩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部分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认为他们能学好数学,以致在上课提问、课后辅导中都会倾向于这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基础差,提问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会认为他们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常常对他们缺少必要的关注,有时甚至挖苦、讽刺,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他们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放弃数学学习。这样一来,初中生之间业已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必将造成学习上的分化。
对不同学生不加区别地实施同等程度的教育,提出统一的目标,采取统一的方式、方法。这种施教行为忽视学生间存在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个性特征的差异、发展潜能的差异,过分追求统一效果。这既不科学,也不太现实,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分化也在所难免。
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已呈多元化的态势,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念及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时出现的一些不恰当做法,对部分初中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根据以上对初中生数学学习中出现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初中数学的教育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进对策和建议。
完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学好必要的逻辑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必要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养成教育,使它们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中学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减小分化的程度。
每位学生都可以学数学,允许学生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去学。数学教师要明白,虽然人人都可以学数学,但每位学生不可能学到相同水平的数学,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个性化学习,使不同的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努力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真正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就等于丢掉了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其次,尊重学生。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富有思想情感、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考,不能强求学生照搬教师的思维,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1]。最后,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影响学生,用一言一行感化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学习上的伙伴、朋友,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对待他们,努力形成学生尊敬教师、信任教师,教师也热爱、尊重学生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一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数学基础知识扎实、数学认知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超前发展。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能弃之不顾,更不能歧视挖苦,要主动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并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二是面向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的个性得到合理张扬,获得适合个性需要的发展。
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采取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多种形式,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强化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引导学生有效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分化程度。
实践证明,只要在小学阶段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尽可能地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尽力使不同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才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分化程度,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