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勋
语言是文化在人类社会劳动中不断作用的产物,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21世纪,这个不断跨越文化屏障进行人与人之间和谐沟通的时代,人们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的碰撞,更是语言背后所彰显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文章从大学阅读课程着手,探究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理解是读者对读物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可以大致包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层次:浅层次理解(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和深层次理解(推理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对于字面理解层次来说,其主要依赖于阅读者的词汇水平和语法能力;而对于推理理解层次来说,其常常涉及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cultural context)和情景(situational context)、把握文章的深层次语义结构,甚至篇章的总结构。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对提高学生的推理理解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阅读是具有交际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Nuttall在其著作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交际过程。英语阅读过程是学习者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可能使这种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从而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作者试图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反映出他希望输出的讯息(message)。当读者来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时,作者和读者的这种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然而,文本作者试图表达的讯息是否能够被接收者(receiver)即文本的读者准确地接收并按照原意解读(decoding),则不仅取决于读者在词汇、语法方面的语言功底,而且取决于他们对于作者所处的文化的了解。正如卡雷尔所说:“……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们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这里的一般常识包括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社会习俗、人文信仰、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方面。若没有对这些“一般常识”的了解,即使学习者在阅读文章之前把所有的单词和语法知识都通过查阅词典、网络等方式掌握,对整篇文章或者部分段落仍可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或者自以为读懂作者的意图,实际却曲解文章的意思。这正是读者只掌握语言知识,并没有实际掌握文化知识的表现。
掌握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各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阅读课本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选材思路有共同之处:课文题材广泛,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文章题材形式多样,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深度,此类教材为教师介绍西方社会文化知识提供了条件。在学生方面,大学英语课程面对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储备,因而对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内容方面的要求也可能与之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生希望在巩固英语基本功的同时,扩充知识面,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若教师的讲授仍然只停留在对阅读文本里词汇和语法的分析讲解上,学生就会感到上课过程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已经达到可以听懂教师使用英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水平,并且他们有能力通过互联网、工具书对相关话题进行调研和学习。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适当引入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介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从我国大学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与国际接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讲解是一种有效的课前导入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在讲解文章之前就对整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的做法,让学生对课文充满幻想,充满期待,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对于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段落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时间脉络或者具体的小段落进行讲解和补充。
文化背景对于理解文章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文《致美国犹太人(以及其他以色列朋友)的公开信》(A Letter to American Jews and Other Friends of Israel)中体现得较为突出。这是一篇美国犹太组织Tikkun为了支持部分以色列年轻人拒绝在巴勒斯坦占领区服兵役而在逾越节前夜发表的公开信。若没有对巴以冲突根源和历史,以及美国在巴以冲突中角色的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会感到晦涩难懂,对某些部分甚至会感到不知所云。这时阅读课教师就不仅要扮演英语语言的讲解者,更要担当起巴以地区历史文化的介绍者。这样,学生在对巴以冲突的历史、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所持态度以及美国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的战争名称、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就不会成为阅读的障碍了。
再比如《狮子、老虎和熊》(Lions and Tigers and Bears)这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讲解之前,学生完成阅读并由教师介绍美国纽约市中央公园的一些基本情况:它的位置、历史、结构组成,以及它对纽约人的意义所在——作为身处纽约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承载着现代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诉求,它风景优美,被广大纽约民众所喜爱,被称为“曼哈顿的后花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为课文中涉及中央公园建筑风格在历史上的转变,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段落时,介绍美国历史上美利坚民族身份以及文化认同感产生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作者所隐晦表达的中央公园的建筑历史部分承载反映的美国民族文化产生演变历史的这一信息。有了这些文化历史背景的铺垫,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当作者谈及自己对于中央公园以及喧嚣的都市生活的那种复杂情感时,学生就会感到更加容易理解。
在讲解《地球村》(The Worm House)这一单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风格和内容,教师可以先介绍此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马丁·路德·金的职业(牧师)对于其写作风格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非裔美国人掀起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世界其他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作者马丁·路德·金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领导者,目睹了美国的非裔美国人和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人民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写下了此文,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要顺应变革时代的潮流,实现每一个民族的平等和自由,使人类携手在地球村和平共处。没有对这一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在阅读此文时就不能充分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充分理解文中“变革”“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人民的觉醒”“自由……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的具体所指,就不能透彻理解作者在描述非裔美国人反抗歧视与压迫时波澜壮阔的场面,就不会充分理解作者在提到“亚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棕皮肤、黄皮肤的兄弟们”所指何人。同时在为学生分析这一篇课文的行文风格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金的职业是一名牧师,他的这一职业特点使得他的行文和演讲善于运用排比和对比,具有布道的风格,因此文章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由于职业的关系,金在写作或者演讲时常使用和基督教相关的词汇,引用《圣经》典故。教师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本篇课文与金更加脍炙人口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此演讲的视频,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在这一时期的写作内容、意图和风格。
对课文《纽带》(Cord)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文化信息补充。作者作为具有强烈反叛风格的爱尔兰裔女作家,善于刻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的社会思潮对传统爱尔兰社会和英国社会的冲击。在这一充满变革因素的年代,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在北美和欧洲崩塌,新的价值观出现,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地兴起。而此文描写的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新旧观念在两代人身上的冲突。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后,就会明白,文中母女对婚姻、宗教、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不仅仅是代沟造成的思想差异,也是在变革时代的欧洲新旧思潮的碰撞与交锋。
由此可见,了解时代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只有了解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背景等重要知识,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本身,从而在课堂中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若想要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尤为关键的是正确认识且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具体包括:感知文化差别的敏感性,宽容看待文化差别的态度以及灵活处理这种差别。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他者”文化的同时,教师应该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进行对比,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包括历史影响、政治制度、风俗文化、家庭模式等的不同,造成他们从饮食起居到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能够意识到这种差异,是进行跨文化良好沟通的前提。因此教师在介绍“他者”文化的同时可以联系我国本土文化,将介绍与对比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另外,教师需要在阅读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并无优劣高低之分,“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跨文化交际的两大主要障碍。如果学生习惯于用本我文化作为评判标准,去衡量他者文化,并带着对其他文化或负面歧视、或过度抬高的刻板印象去观察和阅读,那难免会出现片面甚至错误解读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教师在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要正确引导学生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用对比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一种文化、理解一种文明、阅读一种语言,以求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增强民族文化平等意识,有利于养成在文化交流中对他者文化的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情怀。
只有阅读者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并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体会文化的差异,才能在阅读文章时体会跨文化现象的存在,并能够用客观、理性、平和的态度去进一步学习他者文化的背景知识,从而灵活地处理,正确地解读。
譬如在对课文《致美国犹太人(以及其他以色列朋友)的公开信》进行文化知识导入、向学生介绍逾越节的时候,可以将犹太人的逾越节与我国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习俗、礼仪方面挖掘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在文化对比中学习,会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悟。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们来说,跨文化交际是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目前需要掌握的较为重要的一种沟通能力,而培养这种交际能力最佳的场合就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中。进行跨文化交际式的英语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较以往书本上更多的英语知识,同时锻炼了灵活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