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月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231)
笔者在对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现状的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区域环境创设区域多、关联少,弱化了幼儿的发展;固化多、变化少,忽视了幼儿的需求;代替多、参与少,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欣赏多、探索少,阻碍了幼儿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即“儿童发展本位”的缺失。那么,如何充分挖掘区域环境的教育功能,以实现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化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呢?
主题活动目标是区域环境创设的前提和依据,教师要依据主题目标、内容、幼儿的经验和需求有效创设区域环境[1]。例如,主题活动“稻香天下”的目标有:(1)观察认识稻谷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长过程;(2)探索由稻谷到米粉的生产过程,学习制作家乡特产“阿婆团子”;(3)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在主题目标的导引下,区域环境可如此创设:在语言区提供有关“稻谷”的图书,让幼儿通过阅读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及外形特征;在美工区提供稻草、稻谷、稻秆,引导幼儿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垫、草绳,用稻秆、稻谷进行拼贴画等。由此可见,主题幼儿发展目标与区域环境创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落实课程与幼儿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更要加强区域环境之间的联系,使之多元化。例如,在主题活动“动物狂欢”中,教师应在建构区墙面贴上动物园游览图,并提供建构材料和动物玩偶,引导幼儿搭建动物园;在美工区提供纸杯、纸,为建构区制作动物玩偶,设计小动物的家园,设计动物园的宣传海报,最后,制作的小动物可以拿到语言区进行故事表演。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各幼儿园都在进行幼儿学习环境的变革,那我们是否曾静心止步,细细聆听来自幼儿的声音与看法,并将这些看法用于幼儿园环境的改造中呢?我们有必要问一下自己: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幼儿有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与区域环境积极互动?因此,在进行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时,我们可以倾听幼儿的想法,问问他们最喜欢班级的哪个地方,还想怎么布置我们的活动区,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区域环境创设的欲望。
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会衍生出其他感兴趣的热点,而空间的“适度留白”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创设活动,收集、选择相关材料,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探究内容。例如,在主题活动“春种”中,教师预设的目标和内容都没有关于昆虫的,但教师在预设中已考虑到幼儿可能会对昆虫感兴趣,于是,在区域环境创设时,特地在教室的一隅留出空间。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果然对蝴蝶、蜜蜂等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在讨论它们爱吃什么,是怎么采花蜜的。于是,各区域随之出现了有关昆虫的身影:语言区添了与昆虫相关的书籍,科学区放置了昆虫的图片以及标本,自然角饲养起了蜜蜂、蚂蚱。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对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教室的一隅创设了“昆虫家园”。
在创设主题区域环境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计划——实践”的方式来实现与区域环境的有效互动。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丰收了”中,幼儿在种植区采摘完后,发现蔬菜品种丰富,数量又多,于是商量对外售卖,这时就出现了如何售卖、在哪里售卖、卖给谁、怎么卖等一系列的问题。幼儿讨论后就分工合作:有的制作宣传海报,有的搭建售卖专台,有的练习宣传口号……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幼儿自己在规划、落实,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教师只是给予了一些引导,提供了一些支持。
在主题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幼儿、家长、教师三者的凝聚力,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那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幼儿的创意和巧手中变成了各种玩具和游戏区所需的材料。例如,在主题活动“我的家乡”中,大型纸箱、小型纸盒和瓶瓶罐罐成了幼儿建楼、造桥、制作汽车的主体材料;自然界的落叶经过装饰成了售卖的工艺品;小石头在美工区是作画的材料,点心店成了家乡美食展示区……可见,多元的材料给了幼儿一个大千世界,让他们能无限遐想,创造出许多新的玩法。
随着主题内容的衍生与交替,区域环境的替换与更新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与材料本身是物化的、静态的,但幼儿的兴趣、能力及发展需求会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区域环境,使其呈现动态性。例如,在主题活动“中国娃”初期,幼儿对北京的天安门、长城等名胜古迹表现出浓厚兴趣,于是,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相关的书籍、明信片,供幼儿自主观察;在建构区投放了相关图片,供幼儿搭建参考。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了“少数民族”上,于是我们就及时调整一些材料,在区域中投放民族娃娃的照片、书籍、服饰及相关的美工材料等,让幼儿进行感知、创作。
在幼儿与环境发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催生出新问题,让主题活动逐渐深化。例如,在园本主题“茧之乐”中,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放大镜、茧子、剪刀,让幼儿探索茧子的外形特征及其内部构造。幼儿多次探索后,对“蚕茧是如何抽丝的”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幼儿展开了相关调查。几天后,幼儿将调查表装订成册放在科学区,有的幼儿还带来了“缫丝”的照片。当幼儿对“缫丝”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煮熟的茧子,以及手工缫丝的工具,让幼儿探索缫丝……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意愿,及时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不断将主题活动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幼儿不断参与并与之“对话”的区域环境,可以使主题活动不断延伸、深化;主题活动能科学引领区域环境的创设,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两者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幼儿的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