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行动研究项目实践报告

2020-11-25 07:00:11刘朝晖
名师在线 2020年26期
关键词:扑克扑克牌游戏

刘朝晖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广东深圳 518049)

引 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提出:“教育游戏是‘将生命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一套工具和方法论’。”经调研,课堂游戏化、游戏教学法、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有助于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意识、求变思维、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现代家庭 “亲子关系”呈多元分化。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中写道:“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孩子人格是否健全。玩扑克纸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游戏,以“扑克牌”为载体的游戏,在教育游戏的研究上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一、分析可行性,制订行动策略

(一)研读理论,检索文献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爱利克·埃里克森“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2]、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众多理论,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4]、福禄贝尔的“游戏化教学”思想,以及现当代教育专家的众多教育理论和观点,这些都是本研究项目强大的理论支撑。

项目组搜索、研读了大量同行的实践案例及实践成果,查阅了涉及儿童心理和游戏化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书籍,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读国家顶层政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顶层策略,给予了本项目强大的政策支持。

(三)申报科研课题,制订行动方案

从2017年2月开始,结合校情、生源家庭背景、教师学历层次等实际,我们问访校内外各层面并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习惯、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得出“‘扑克+’行动研究——以‘扑克牌’为载体的小学各学科多元游戏课程开发”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们整合了各学科的力量,确定了以扑克牌为载体,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课题,采取递进的“加什么?”“怎么加?”“怎么用?”“用来干什么?”“加得怎么样?用得怎么样?”的行动研究模式,成功申报“‘扑克+’行动研究”科研课题,并着手开展研究行动。

二、开展活动,落实多元化、多层次“扑克+”游戏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一)设计好独具个性的“扑克+”游戏扑克牌

1.“扑克+”,加什么

扑克可以加学科知识:“扑克+识字”“扑克+英语单词”“扑克+世界名画”“扑克+古诗”“扑克+好书推荐”……

2.“扑克+”,怎么加

扑克牌作为载体,可以加众多的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扑克设计。

(1)组织、指导学生设计“主题游戏扑克牌”。具体步骤为:第一,要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花色和标准序号;第二,要有主题内容;第三,要设计对应的游戏内容。我们先后开发了有猜谜语游戏的“成语扑克牌”、有成语接龙游戏的“生肖扑克牌”及“名著人物扑克牌”等游戏[5]。

(2)结合各学科知识、各活动主题、各知识主题等,精心开展“扑克+”主题游戏扑克牌设计。

(3)开展“年味”游戏扑克牌、“世界杯”游戏扑克牌、“古诗”游戏扑克牌等主题活动。

(二)使用好独具个性的“扑克+”游戏扑克牌,开发“游戏课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扑克+”游戏扑克牌的特点,在“新课导入”“知识复习”“知识激趣”等微课程中融入扑克牌游戏。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扑克牌”的功能,课题组巧用“借一借”“变一变”“创一创”的递增方式,鼓励、指导学生进行“玩游戏的游戏设计”。

1.借一借——“借用玩法”

教师可以借用“24点”玩法,即最先算出24点为赢家。赢家翻牌,不管翻到哪一张,输家都应完成这张牌的任务(游戏或问题)。这些玩法易操作,容易吸引学生。

2.变一变——“改良玩法”

例如,改变“24点”玩法,“找凑24点的牌”:从“A”到“9”的牌,选出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得出24点的四张,最先找到者为赢家。这次需输家翻牌,翻到任何一张,都要完成这张牌的任务(游戏或问题)。

3.创一创——共同“创设一种玩法”

例如,“词语(成语)接龙”,游戏者猜拳,赢家随便翻出一张扑克牌,找其中一个字,用它说一个词语(或成语),第二人接龙说词语(或成语),答不上的翻牌并完成牌上的任务(游戏或问题)。

“学校即社会”,教师应以游戏为抓手,进行“玩游戏的游戏设计”,开发“游戏课程”,用好“扑克+”游戏扑克牌,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6]。

(三)深度挖掘独具个性的“扑克+”游戏扑克牌的最大价值

“扑克+”,还可以用来干什么?除三四个同学开展课间游戏或家庭亲子游戏外,我们借助主题游戏扑克牌,拓展了集体游戏活动。

1.开展年级、科组的“扑克+”主题活动

根据学科要求,我们开展了如“‘扑克+’游艺节班级游园”“足球嘉年华——年级体育游戏扑克设计比赛”“‘扑克+’年味扑克”等年级主题活动;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我们设计了“‘扑克+’数学”游戏、“‘扑克+’英语自然拼读”游戏等。这些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赛性于一体,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7]。

2.开展校级“扑克+”主题活动

我们开展了别具一格的学校“扑克+游艺节”,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盛大节目。首先,我们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扑克游戏;其次,组织学生试玩游戏,优化游戏项目和规则;最后,在“游艺节”期间,进行完美展示。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成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评价好独具个性的“扑克+”游戏扑克牌

利用我校独具特色的激励性评价体系“梅花银行”,我们奖励“扑克+”主题游戏扑克牌设计、游戏项目设计的优秀者。获奖的“扑克+”主题游戏扑克牌由学校批量生产,这也是“梅花银行”的兑换奖品,形成了生态系统。

(五)迭代拓展独具个性的“扑克+”游戏课程项目

第一,“扑克+”作为一种范式,具有迭代功能,有多个可拓展的方向,如逐步开发“文明礼仪扑克牌”“国风古韵扑克牌”,辅助构建持续有效的“情性育人”机制等[8]。

第二,继续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教师做好“扑克+”多元游戏课程项目推广人。通过多元游戏课程的开发,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更热衷于发掘游戏辅助学科教学的价值[9]。

结 语

“扑克+”行动研究项目,融合“学科、活动、课程、德育、亲子”资源,即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人、事、物、时、空”课程资源,构建了可不断扩容、迭代更新的融合型课程架构,是一种有价值的综合性、融合型课程建设范式,具有推广意义。总之,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主题游戏扑克牌,有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们开发的几个系列,正准备申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扑克扑克牌游戏
小扑克打出大品牌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6:08
巧算扑克牌
混乱的扑克牌
算扑克牌的张数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哪张牌是A?
最环保的扑克版空气加湿器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7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