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伦清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江苏泗洪 223900)
如今,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学习任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作业形式逐渐走进师生的视野[1]。“互联网+”学习任务是指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通过微信、QQ、电子邮箱、学习类App等网络途径完成的学习任务。
目前,学生完成“互联网+”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通过网络发送学习任务,如将习作电子稿发送到指定邮箱;通过网络完成学习任务,如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在相关学习类App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在“纳米盒”上朗读课文;通过微信、QQ、抖音等途径完成学习任务,如通过微信发送背诵视频。
2020年,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互联网+”学习任务成为学习常态。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学习任务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作业形式。
首先,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现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眼睛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较多,如果回家再做“互联网+”学习任务,势必会对眼睛造成较大伤害。
其次,学生在完成“互联网+”学习任务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的诱惑。
最后,学生在完成“互联网+”学习任务时,需要家长的配合,而这无疑会分散家长的精力,加重家长的负担,从而影响家校关系。
第一,教师对电子媒体的使用时间缺乏整体把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每节课都设置了课件展示,导致学生有至少一半的时间需要看电子屏幕。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再布置“互联网+”学习任务,将会导致学生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过长。
第二,教师对“互联网+”学习任务的内容缺乏甄别。一些教师在布置“互联网+”学习任务时,没有充分考虑完成“互联网+”学习任务的App和网络的消极影响,甚至自己都不清楚它们的实际操作情况。还有一些教师只考虑形式新颖,不考虑实际内容;只考虑布置时简单,不考虑学习效果如何。
第三,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被电子产品带来的新奇体验所吸引,甚至沉迷在各种广告和游戏中。再加上家长没有时间全程监管,电子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教师的预期。
第一,提升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而“互联网+”学习任务在色彩、形象、声音等方面,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还有的“互联网+”学习任务能够做到人机互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丰富语文作业形式。利用电子媒体除能完成大部分常规纸质作业外,还可以完成录播、表演、人机对战等无法在纸上完成的作业。针对每个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还可以布置个性化作业。此外,“互联网+”学习任务还有网络资料搜索、视频学习等多种作业形式,这无疑丰富了语文作业的形式。
第三,巩固语文学习成果。“互联网+”学习任务可以针对每位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有的“互联网+”学习任务系统题量大,能自动分析学生的错题,为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同类型题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互联网+”学习任务还可以进行打卡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作业难以企及的。
第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互联网+”学习任务系统能够自动批改一些作业,自动汇总成绩,甚至自动分析每个学生的成绩,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样,教师在检查作业时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甚至可以在等车、居家时批改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根据需要布置作业。“互联网+”学习任务作为一种新型作业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局限性,这导致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能是常规作业的补充,而不是主要作业形式。因此,教师在布置“互联网+”学习任务时需要多加考虑,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互联网+”学习任务。
第二,最大限度减少学生直视电子屏幕时间。在布置作业时,语文教师要考虑学生在校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将每次布置的“互联网+”学习任务时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或减少布置的频率,完成形式最好采用录制、拍照等直视电子屏幕时间少的形式。例如,在检查背诵类的家庭作业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录制语音反馈到微信群里,邀请班级其他同学听评。为了得到同学的赞许,很多学生会用心背诵。这样布置作业既避免了学生用眼直视屏幕,又达到了检查督促背诵的目的。
第三,争取家长配合。在布置“互联网+”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事先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支持,采用弹性时间,让家长在家陪着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时的表演欲望较高,但在学校的有限时间里,学生的表演愿望难以满足。教师可以这样布置作业:在弹性时间内(如一周时间),让学生回到家后和家人一起商量,做好表演的准备,利用家人的空闲时间进行表演,并请家长用手机拍摄小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全班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第四,慎重选择载体。完成“互联网+”学习任务的途径有很多,这既为教师提供了多样的选择途径,又容易造成选择时较随意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布置“互联网+”学习任务时慎重选择作业载体,首先,要结合作业的实际情况,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发送作业时,如果是较小的文件,就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发送。其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一定要先自己试做,认真选择平台提供的练习和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使用现代化产品势在必行,但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生视力等是“互联网+”学习任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和家长用心,扬长避短,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