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强
(成都树德怀远中学 四川 崇州 611230)
阅读是指人从文字、图片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而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通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使其对文章的含义、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素养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良好的作用。
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新的要求,其中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是新课程改革中美育要求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感悟的引导和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教学是最为有效的实现途径之一。
1.2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引导和启发,也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多以解决题目为主要目的,而很少对文章内容的美进行感受,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这种呆板的阅读方式也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教师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感受文章的内容,培养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实现语文知识与文学、审美素养培养的良好结合,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美的感受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通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不仅对其语文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对其在其他方面的审美、观察、理解、感悟的能力加以提高,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审美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其需要在学生的长期、大量的阅读以及教师的良好引导中逐渐建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由于没有认识到审美素养培育的这一特点,导致其在教学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学生能够像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那样快速的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能力,没有遵循学生的审美发展规律,往往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此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高考带来的压力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和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2.2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审美素养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能力,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抱有不同看法是非常正常的。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盲目采取统一化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审美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以考试要求或者教师自身的审美观念作为准绳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化的审美并非真正的审美素养培育。此外,不同个体的审美差异还导致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时往往难以找到良好的、统一的检验标准,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1 提高对审美素养发展的认识,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对于审美素养培育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以及方法不正确是影响其教育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就需要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加强对审美素养教育的认识,认识到其对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其审美素养的良好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帮助其更好的感受文章中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3.2 开发教材内容,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阅读材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时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利用,除了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从熟悉、感兴趣的教材文章入手逐渐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能力。随后,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拓展,随着学生的阅读范围的拓展,其文学素养、审美素养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良好的培养。
3.3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个体之间的审美差异使得其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保证基本审美方向正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从而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审美交流,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近期读过的书、文章等进行交流和讨论,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之间的审美、思维碰撞,通过感受其他学生喜欢阅读的文章类型来体会文章之间的不同,结合其他同学的体验和感受产生新的审美感受或者对新的文章类型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提高对审美素养发展的认识,开发教材内容,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等方式,使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