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20-11-25 03:47孙慧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教育资源心理学

孙慧

(徐州工程学院 学工处,江苏 徐州221018)

高校教育要取得成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心理品质包含人格、心态、个性,它可反映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出色的心理品质甚至可形成一套坚固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消极心理难以侵袭学生的心灵。因此,高校要落实全面育人的目标,必须兼顾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围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核心目标来进行。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突显出一些问题,它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首先,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是以传统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缺乏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改革。尤其传统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重在找到学生的情绪问题或者心理疾患,进行针对性地诊治或者疏导。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

其次,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但疏忽了个人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1]。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心理问题发生了,才需要接受心理教育。这样的思维定势会让学生不注重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也就难以自主养成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

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引入积极心理学,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二、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积极心理学发挥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积极心理学可支持教师站在全新的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进,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让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接受心理引导性教育的兴趣,有利于更全面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变革。第二,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可发掘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然后将这一积极品质作为核心,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用积极心理品质有效抵御消极的心理,减少产生消极心理的情况[2]。第三,教师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再单薄,而是朝着丰富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四,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丰富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改革之路越走越长远,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引导性教育与预防性教育,可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立足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对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创新改进。

(一)注重引领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心理体验

在传统心理学为主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对积极心理的体验较少,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纠正不良心理、诊治心理疾患。而教师要转变传统心理学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需注重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3]。这是因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会影响到他们对积极心理情绪的感知,因此,教师可将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作为开展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推进这一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比如,教师可定期开展积极心理体验的分享活动,让学生主动分享过去和现在感受到的积极心理体验,让他人也感受到自己的积极情绪。这里的积极心理体验内容可包括感官愉悦与心理享受这两个类型的内容,前者一般体现在玩网络游戏、观看娱乐节目等方面的体验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产生愉悦的情绪;后者则体现在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等方面的体验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在个人参与的活动中获得幸福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积极心理体验分享出来,可让更多的人看到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以积极奋斗精神为核心的演讲比赛,或者带领他们参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形成积极的服务意识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帮助他们塑造优质的积极人格,使其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大积极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开展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为核心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注重加大对积极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将积极题材的教育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让学生学习到更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教师也可从积极心理教育资源中探寻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从不同渠道和途径开发积极心理教育资源。例如,教师可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内容中发掘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资源,也可从网络上搜索已有的积极心理学教育研究成果,从中提取有效的教育资源[4]。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迎合新时期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建构起多元的积极心理课程体系,将积极心理教育资源融入积极心理课程教学之中。比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教师可根据积极心理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挖掘自己的个人优势和发展潜能,将其补充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之中,或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优化,让学生懂得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增强自身的健康心理认知能力,从而塑造积极人格。

(三)注重文化引领

在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文化渗透的力度不够,教师大多疏忽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然而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教师应重视积极健康的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积极人格、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同时加强与其教育主题、教育内容相符合的文化建设,让健康积极的文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并建立起自觉抵制庸俗文化、腐朽文化的积极心理机制,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特点都突显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气。

高校应将这一文化建设拓展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5]。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高校在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文化资源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时,可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来引入积极健康的多元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下塑造积极人格。此外,高校也可将校园活动作为积极健康文化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校园活动,增强他们的积极心理体验。比如,大学生可以参加校园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广播比赛等,在其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促进自身积极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更要关注的是学生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高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指导这一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高校可加大积极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确保让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可持续的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教育资源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5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