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理想角色构建

2020-11-25 03:47白金凤李晓倩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想建构辅导员

白金凤,李晓倩

(北京师范大学a.体育与运动学院;b.文学院,北京10087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使得专业化、职业化成为高校辅导员的新的价值定位,并为高校辅导员的理想角色重塑指明了新航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 号)两份文件的颁布,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理想角色构建提供了范式和规则。如何在“国家—学校—个体”三个不同期望系统的联动多维配合下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角色学习,快速实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理想角色构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变阶段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变往往伴随时代背景及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下社会思潮的变动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具有显著的时代特性。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之一,也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时期。伴随着时代背景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也随着社会思潮的发展而被赋予了不同意义的价值定位,并分别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历程。

(一)角色初立萌芽阶段(1949—1965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陆续颁布数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于1952年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从国家政策上对于高等教育中政治辅导员的职务给出了明确的、初步的定位和说明,指出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综合水平扎实是选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备条件;1965年教育部进一步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选拔与配备、工作范畴与责任等事宜,并发布《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至此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定位与构建进入初立、萌芽阶段。

(二)角色恢复完善阶段(1966—1999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受社会环境影响出现了大滑坡。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浪潮中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时期,才重新被关注并重建。1981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从制度上再次申明具有大学文凭、思想政治觉悟高、思想政治理论扎实、各项工作能力突出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重要的条件[1],该文件分别从高校辅导员的选拔留用规则、职责范畴与要求、编制待遇与奖评分配、培训学习与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给予了更为清晰的解读,至此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构建发展到恢复完善阶段。

(三)角色规范发展阶段(2000—2016年)

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社会经济形势的改变促使全球化进程推进,信息化时代使得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想激烈交锋,党和国家提升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度。2000年,教育部再次重申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正式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制度层面明晰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岗位任期、培训管理、比例配备等,并积极配套相应的薪酬激励保证措施[2];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制度层面要求各高等学校多措并举打造学生辅导员队伍;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管理单位要更新并完善学生辅导员奖评制度,按1:200 的比例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学生专职辅导员;2006年教育部发布迄今为止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最为详尽的政策参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 号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 号)、2013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教党〔2013〕9 号等一系列文件,更为权威地体现了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2014年,教育部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制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强化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性[3]。自2000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四)角色再审视再定位阶段(2017年—)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 号令)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首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除了党团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心理健康、危机事件及职业规划之外,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及综合素质与能力[4]。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教师要承担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时代任务,这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步入再审视再定位阶段。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价值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这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价值体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意识引领者

引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与时代使命,带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角色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伟大的时代使命决定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6]。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领学生。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思想教育引领落细、落小、落实,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意识引领者。

(二)以高尚品德为基础的品格养成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国家强,教师是实现这一伟大事业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后备军的神圣使命。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新时代专职辅导员理想角色塑造的更高要求。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坚守岗位,多渠道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以育人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行,引领广大青年在亲身参与中提高道德品质,树立家国情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以高尚品德为基础的品格养成者。

(三)以整体素质为重点的精神培育者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 号令)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把握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7]。因此,高校辅导员具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宽口径知识储备,并能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其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的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以整体素质为重点的精神培育者。

(四)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角色建构者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任务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班级和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和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及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8]。高校辅导员要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两个课堂高度交叉融合,通过党团组织、生活指导室、学业辅导室、班级等组织,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未来“四有好老师”和卓越体育人才为目标,多途径、立体化地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角色建构者。

三、关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建构的几点思考

美国的麦克利兰(David.G.M.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指出,成就需要对个人、团体和国家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9]。本文分别以“国家-学校-个体”三个层面为切入点,针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建构提出几点思考。

(一)国家层面: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定位与新构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理想角色构建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化工程,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更多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相关政策文本中。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角色构建的表象特征是潜在的、直接的。职业身份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角色,需要经过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得以实现。换言之,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建构实质上是指国家或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和身份认可、认同的一种表达,使得该群体在相应的职业秩序中达成理想秩序、获得价值定位、享受应有的权利、执行应尽的责任。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定位是不可或缺的外部优势条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度建立及正确引导,为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新定位,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实现提供明确的制度支持。

(二)学校层面: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审视与重构

角色学习是指通过正确方向引领获得角色认知、角色观念和技巧的过程,是形成理想角色塑造的基础[10]。而角色学习最好的文本范式就是学校规则,学校规则是国家政策的功能化体现,具有明确的成就指向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理想角色建构还体现在学校层面立足于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对于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之中,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促使学校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理想角色”更加突出,如何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为高校辅导员个体理想角色的塑造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桥梁,是题中之义。因此,从学校层面,应充分借助和整合所有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估,通过搭建学习研讨平台、提高对外交流及培训力度,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实现铺路。

(三)个体层面: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自我建构与认同

“理想角色”在高校辅导员个体心目中是何种形象,这是角色建构的起点和基础。“角色”,既可以指独立个体的人,也可以指某一组织或机构。任何一种职业角色都有相对应的整套规则和标准,若个体或组织认同并遵守角色规范要求去履行角色职责、完成角色使命,即实现“角色认同”,反之,若个体或组织机构的角色行为偏离规则和外界期望,形成与个体职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或心智结构,便产生“角色偏差”。当个体或组织出现“角色偏差”,就需要“回归角色本位”。通过质性访谈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个体层面建构的理想角色形象整体上是积极的、向上的,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兼具传统型和现代性的特点,但是因实际工作琐碎、繁杂等特点,由个体差异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偏差并缺乏创新,需要在国家、学校层面的支持下通过借助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职业素养提升等自我教育手段进行自身角色转移和建设,从而实现理想角色的自我建构与认同。

四、结语

角色是事业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理想角色的实现蕴含着个体对自我、国家、社会的角色价值,角色学习是实现角色认同和理想角色构建的最好途径之一。新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强烈的角色使命感,“国家—学校—个体”三个期望系统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个系统的多维联动配合,通过多样化、精准化的理想角色理论学习和实践提升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构建的可取之道。

猜你喜欢
理想建构辅导员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2021款理想ONE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