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通背景下高职国学课程课程思政化初探

2020-11-25 03:47熊玲君周蓉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通专业课程国学

熊玲君,周蓉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00)

思政融通着眼于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进行内容、育人目标、育人方式、育人路径等的融通与结合,进一步探索课程空间的扩展,为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看,思政融通是课程思政化的深化发展,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结果。高职国学课程中有着众多的思政化元素,包括国学课程中所呈现出的家国情怀、励志修身以及文化自信,国学课程中的这些思政化因素不仅具有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意义,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具有时代传承的价值,能够为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的给养[1]。

一、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的异同

(一)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点

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的立足点均是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联,拓宽思政教育的实施平台,搭建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多元化思政育人载体,确保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专业思政素养,进而促进自身整体思政水平的提升。从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来看,均是以专业课程为主要路径,通过课程内容的思政化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思政知识传输与思政价值引导。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主体化作用,并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相互配合、专业教师思政水平培养等方式,为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主体保障。

(二)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的差异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思政融通与课程思政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体现在课程思政是思政融通的基础,而思政融通则是课程思政发展的更深阶段[2]。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要求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思政理念引导,以此来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知识价值观念,而思政融通则更注重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全方位融合,打造兼具思政能力与专业课程能力的时代化人才;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建设一般只需要专业内部进行实施,对跨课程、跨院系互动性要求较低,而思政融通则需要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互配合为基础,并且需要课程教师之间实时沟通,做好课程教学中的互补,这也体现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与思政融通之间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

二、高职国学课程课程思政化建设现状

(一)国学课程思政化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

制度体系建设是国学课程思政化实施的关键依托,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化“升级”的方向性保障。就当前来看,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明确了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方向,初步搭建起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但是针对国学课程思政化的体系制度建设仍旧欠缺完善性与针对性。相对其他专业的课程,国学课程本身与思政之间的关联度较高,而且两者之间的可转换性、可融通性较强,因此在国学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上相对其他课程也有所不同,尊重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既是维护课程思政化建设过程中的特性,也是确保课程思政、思政融通效果发挥的基础。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方面仍旧没有完全将该课程的特性融入制度体系建设中,导致国学课程思政化效果进一步弱化。

(二)国学课程思政化学生主体作用不强

思政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化的实施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推动传统的课堂“传受”关系向互动课堂转型。但是,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国学课堂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思维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课堂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难以调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国学课程魅力的释放,与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授课思维有着明显的关联,而课程的魅力本质上也是营造积极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过程中难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发掘的力度,尤其是缺乏从思政角度出发对国学内容的诠释与解读,影响到国学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课程思政化实践的质量[3]。

(三)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中教材内容缺乏更新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化的建设也需要有适应性的教学内容作为保障,这也是教学推进的主线、课堂教学互动开展的关键依托。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国学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对固定,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变动性相对较弱,而国学课程思政化的实践需要从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开展国学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思政因素。但是,受教材更新的工作主体不明确、教材更新意识弱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在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教材更新的实践,甚至部分教师不能以电子资料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补充,这既影响到课程思政化本身的发展,也对思政融通的实践探索造成一定的束缚。

三、思政融通下高职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一)健全体系制度,确保课程思政体系融通

思政融通背景下,国学课程思政化的探索要对制度体系进行健全,确保课程思政体系的融通。本研究认为,各个高职院校在健全国学课程思政体系制度的过程中,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能够以国学课程本身的专业特性为基础,系统探索国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关联性,从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出发,搭建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体系,包括教师融通、教学进度融通、科研融通等制度,确保两个课程能够有效衔接与互动[4];其次,无论是国学课程还是思政课程,本身都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因此在国学课程思政融通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对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做好国学课程的现实融通,如从课程融通的具体内容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基地研学、实践调查、主题活动等实践,确保学生将自身的思政与国学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融通素养。

(二)探索多元教学方式,优化学生主体作用融通

在探索高职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关键的主体。其中,学生既是融通实践开展的参与者,也是制度理念效果的检验者。因此,各个高职院校要在国学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搭建自身的多元化教学体系,调整授教理念,优化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主体的融通。一方面,国学课程作为基础通识课程,实施“知行一体”主题式国学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以解决养成课程知行背离,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其次,各个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教师也要改变自身的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课堂主导者转型为课堂的服务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成果展示、课堂讨论以及课堂评论与纠正,将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此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5]。

(三)立足时代化发展,推进教材内容融通

各个高职院校国学专业也要以时代化发展为依托,推动教材内容的融通,为国学课程思政化的探索提供适应性教材内容支撑。一方面,要以国学教学组、思政教学组为基础,引导学科带头人组建跨学科教材编写小组,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确保教材中传达出国学思政的要素,为学生的自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托;另一方面,各个课程教师也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成果,为学生的课程展示提供最新的案例与素材,形成教材内容的固定调整与灵活调整相结合的发展范式[6]。

四、结语

思政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国学课程课程思政化的建设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立足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融通化发展趋势,打通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制度体系、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方式,并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为国学课程课程思政化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此外,在高职国学课程思政融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确保国学课程本身的特色与要义得以保存,寻找适应性的“切口”进行思政融通引入,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向思政融通转型升级,兼顾到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育人的双重效果。

猜你喜欢
融通专业课程国学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什么是绥芬河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