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现状与策略研究

2020-11-25 03:08吴立明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灌篮 2020年13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体育课

吴立明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立德树人”目标,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指导意见,为高校德育指明了方向。公共体育课是高校基本课程之一,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现状并不乐观,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改革进程,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课程育人效应。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现状

公共体育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然而,不少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公共体育课德育认识不到位

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然而,不少高校领导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不到位,将公共体育课定位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对公共体育课德育功效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就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改革力度不够。教师对公共体育课德育认识也存在不到位现象,不少教师对公共体育课功能定位存在局限性,直接导致公共体育课德育功能得不到较好的扩展,亟待提高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公共体育课德育认识。

(二)公共体育课德育缺乏系统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不是体育课和德育的简单叠加,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德育随意化。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时,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公共体育课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有效的计划;德育元素挖掘不力。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立德树人目标将德育与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公共体育课德育内容比较单调,亟待深度挖掘公共体育课德育元素。

(三)公共体育课德育方法单一化

公共体育课德育是否有效,除了与教师思想认识和德育内容有关外,还与德育实施的方法直接有关。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方法比较简单,主要以教师德育说教为主,不能将多种德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单一化的德育方法直接制约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效果,不少学生对德育缺乏兴趣,因此难以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触动,需要教师基于大学生德育认知特点和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优化公共体育课德育方法,从内心深处使学生受到触动。

(四)公共体育课德育评价不健全

科学的评价对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具有引导作用,公共体育课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德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公共体育课评价机制不完善,基于立德树人的公共体育课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不少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并没有将学生德育水平发展作为公共体育课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的效果,亟待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完善公共体育课评价体系。

(五)公共体育课德育活动薄弱化

活动是深化学生体验的重要路径,也是强化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效果的必然诉求。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体育活动设计,没有将德育与高校体育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公共体育课体育活动和德育处于并行状态,体育活动和德育活动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合。不仅如此,基于立德树人的德育活动也存在严重弱化现象,没有引起学生思想道德共鸣。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策略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效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公共体育课德育认识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课程思政思想,提高公共体育课德育认识。

高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课程德育改革。高校领导要基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目标,提供德育认识,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又要不断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深化高校课程德育改革,将德育与高校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堂教育优势,全面推动高校课程德育落实。

教师要确立课程德育思想,推动公共体育课改革。高校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确立大体育课课程思想,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定位。共同体育课除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还要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从传统思想观念中转变出来,并基于立德树人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实施德育的能力,深化公共体育课德育改革,以先进的课程理念指导公共体育课德育实践。

(二)基于立德树人,加强公共体育课德育设计

新时期,体育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加强公共体育课德育设计,循序渐进地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改革,实现公共体育课德育常态化,完善公共体育课德育元素。

实现公共体育课德育常态化。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效性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教师要基于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寻求德育渗透的有效时机,根据公共体育课实施计划有序地渗透德育,改变公共体育课德育随意性现象。公共体育课德育常态化需要教师将德育纳入到公共体育课课程实施方案中,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方案,确保公共体育课德育有效、有效推进。

体育课程和德育资源一体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也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持。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实施公共体育课德育时,要基于立德树人目标,将德育和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公共体育课德育资源,例如利用体育发展历史、体育名人、体育故事、体育文化等实施德育。同时,要切合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机,因时制宜地渗透德育,提高公共体育课德育设计水平。

(三)丰富德育方法,完善公共体育课德育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要加强德育方法选择意识,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方法,丰富学生公共体育课德育体验,并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课德育评价体系。

丰富德育方法。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要深化德育研究,不断丰富公共体育课德育方法,有机结合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胜利激励法、失利勉励法、时机捕捉法、行为规范法、情境创设法、挫折磨练法、团队协作法等方法,发挥榜样资源价值,利用大学生好胜心,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受到德育。同时,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丰富的德育体验。

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实施需要打破传统评价机制,基于立德树人目标和德育渗透的需要,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纳入到公共体育课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进行评价外,还要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四)深化德育体验,丰富公共体育课德育活动

立德树人视角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离不开德育体验,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基于学生德育认知特点,深化学生德育体验,丰富公共体育课德育活动。

例如,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活动可以与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益性体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借助俱乐部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公共体育课效应,也在高校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再如,可以将公共体育课德育与高校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趣味化的体育德育活动,强化学生德育认识,在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

总之,立德树人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的应有视角。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具有长期性,需要深化德育实践,不断反思公共体育课德育现状,深化德育实践,引领高校公共体育课德育深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体育课上的“意外”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讨厌的理由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