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昌市金川总校龙门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程对阅读和习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试中阅读和作文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已成为目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践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有这样的感受:阅读量大的孩子在写作方面更有灵感,更善于遣词造句、引经据典,更容易文思泉涌,下笔成章。且不论写作方法应用如何,至少比其他孩子能写会写有内容可写。由此,笔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土壤,是写作的根基,而写作是阅读的灵魂。大量阅读是写好作文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只有海量阅读,拥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加深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有素材和灵感,不害怕写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让孩子通过大量有效阅读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浅谈几点看法。
1.教师要做好引领和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一位不爱读书的教师是难以教出爱阅读的学生的。所以,笔者认为读书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工作。在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之外还应对各个领域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不但能自信地讲授课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还能给学生拓展很多课外知识,让自己的课堂更具吸引力。一位爱看书、能写作、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教师浑身散发着书香气,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喜欢的老师,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阅读。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判断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全面,光听教师和家长不断重复说教读书的好处,孩子们是感受不到的,真正让孩子们主动爱上阅读,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越是低年段的孩子对阅读内容的趣味性越挑剔,如果教师或者家长忽略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地推荐名家经典,要求孩子读画面色彩不鲜亮,图小字密的名著,反而会抹杀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心里产生看书没意思,不好玩的固定想法,开始抵触看书,更不可能大量阅读。相反降低要求,给孩子推荐色彩鲜亮的绘本,搞笑幽默的漫画,有趣的儿童书,孩子会慢慢爱上阅读,产生阅读的兴趣。
3.引导学生开展交流阅读。交流阅读所得是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比如,喜欢科普类书籍的孩子会把他阅读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孩子听;喜欢历史的孩子会把有趣的历史故事也讲出来。交流的过程既是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学会倾听的过程,这种学生给学生讲,学生给学生推荐好书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因为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有共同话题,交流机会比较多,在这种读书氛围下孩子们会慢慢爱上阅读,丰富读书领域,养成读书习惯。
4.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在班级建立“漂流书架”。教师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有趣书籍摆放到漂流书架,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完的书从家里拿来一两本也放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书来阅读,你看我的书,我看你的书,让孩子们的书漂流起来,共读一本书,互相借阅,互相交流。同学间互相比阅读量比看书速度,谈感受讲所得,形成看书的学习环境,带动大多数学生看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爱上阅读。
1.研读课标,引领学生群文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1]由此提出如下建议: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同一主题相关联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加大阅读量。教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了解每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书目,引导学生有益阅读,让孩子少走弯路,避免选择困难的问题,直接阅读有趣味的好书。比如,一年级孩子从小喜欢阅读童话、童谣、简短的故事,就应该给孩子们推荐《格林童话》《小蚯蚓的故事》《青蛙王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有趣的书籍,五六年级就推荐科普类和名人传记让孩子渐渐爱上阅读,形成读书习惯。
2.大量阅读,增加语文素养的厚度。经过多年教学感悟: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量”比“质”重要,只有阅读数量上去了,学生读的多,懂得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阅读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坚持引领学生阅读,推荐阅读,交流阅读,比较阅读,使得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发现书的芬芳,享受读书的快乐。读大量有趣的经典作品,通过多读多悟增加语文素养的厚度。
1.引导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阅读与写作不会在短期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所以,家长、教师不要奢望短期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也不要指望孩子近期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贪图功利,断章取义是读书的大敌。读书需要坚持,只有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积累、阅读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沉淀和爆发,才会有写作时斟酌语句的欲望和做法,才会有一吐为快的酣畅淋漓。孩子阅读的功底和效果会随着读书时间的推移慢慢显现,而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将是孩子写作的根基和土壤。
2.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的习惯。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海量阅读还要教会学生积累,扎实有效地积累才能使学生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的“训练场”,通过朗读好词佳句美好语段,品味赏析写作方法,多读多背名言佳句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让文中的语言文字内化于学生的脑海,在写作中选择应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督促学生做好摘录和积累。笔者从一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准备彩笔,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好词句好语段用彩笔做标注。久而久之,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在阅读课学习中自己能圈画摘抄优美句段,学会欣赏和模仿,在写话练习中会慢慢用到所积累的内容,写出的语段有内容、有灵气。
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观察、认识、思考的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多了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应用、比较、思辨,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事物的特征,比较发现异同,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读书越多越聪明。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就是学会观察的范例。课文介绍了太阳、大树、北极星、沟渠积雪四种在野外迷路后辨别方向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天然指南针的神奇。通过引导学生从平时的观察中寻找答案,他们会对阅读内容加深印象内化于心,只要有机会在说话和写作中能就能恰当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阅读过程就是吸取的过程,写作是吸取的吐纳和呈现。以下几点能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1.激发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周的读书笔记,教师不硬性规定孩子写的内容,只是给一些建议,供学生自愿选择,不作过多限制,只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教师在讲评时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作品,不采取撕作业,嘲笑等打击孩子写作兴趣的行为,简单做一些写法指导,对学生既是鼓励也是引导。那么,要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教师必须要清楚课程标准中“阅读”和“习作”(写话)目标分别有哪些明确要求。只有明确了目标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会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学生的写作练习才会有实效,不会出现“小孩拉大车、小人说大话”的情况,孩子才能有兴趣写作,乐于写作。
2.训练合理,一课一得。一课一得,既是对阅读教学的总结也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当堂简短的写话练习可以检测孩子本堂课学到了什么。统编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是一首简单易懂的儿童诗,文本想象丰富,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轻松俏皮的感觉,读出优美的画面感。朗读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颜色的词说出事物特点是本课目标之一。大块的草坪( )了;大朵的野花( )了;大片的天空( )了。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回答都能联系到生活实际。比如:大片的云朵(白)了,大片的森林(绿)了,一望无际的大海(蓝)了。学生仿照句子说话也是本课的另一个训练目标。“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问:彩色铅笔是( )。接着问:( )是( )。抓住形状特点让学生联想说话:“苹果般的太阳。”“葡萄般的眼睛。”“蒜头般的鼻子。”同学们写话练习都能达标。所以教师恰当引导是学生妙笔生花的助推器。
3.提倡写流动日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所谓流动日记就是每人准备一个日记本,第一次日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互相交换阅读并给同学的日记写上评语,如,书写方面的评语、词句运用上的点评,或者写写自己的感想。这样,每学期下来自己只在自己本上写一次,其他都是别人写的,自己每次日记写在不同孩子本上,供他人阅读和点评。不限制日记的内容,可以摘抄,可以记录参加的活动,也可以记录身边的人或事,或者教师指定内容仿写。勤写勤练,要求不高,孩子们都喜欢看别人怎么写的,写了些什么,很喜欢这样些。
总之,以读促写的练习要在大量阅读丰厚积累的根基下进行,写话训练要掌握尺度,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运用多种形式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学习语文打好根基,相信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技巧、有内容、有灵魂,得作文而得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