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以广州市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0-11-24 06:20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西关荔枝活化

梁 红 昕

(岭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指对贫民窟的清除。后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部分地区日渐衰落,城市更新主要指对这些衰败地区的保护、整治及改造。如今,城市更新方式随着人们对城市中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视而逐渐转变,不再进行粗放式的大拆大建大改造,而是有计划地进行渐进式的保护和更新。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是让市民保留城市记忆,而且有利于打造城市特色,是城市葆有青春活力的源泉。目前通常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范围内,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工业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通常成片区保护)等,如彭雷霆、李静、蔡江宇等人,分别以武汉、辽宁以及粤港大湾区为例论述了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方法及现状问题[1-3],文旭涛、杨洋、田燕等人,分别以旅顺太阳沟历史风貌区、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片区、安居古镇为例,介绍其不同的保护思路及措施[4-6]。张晓斌以广东的文化遗产为例,总结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模式和运作方法[7]。与物质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更为繁多,是一种来源于人们生活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8],是地方文化内涵的展示,且没有明确的保护界限和规则,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复杂而困难。目前,国内日益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顾大治、张蕊分别以安徽绩溪县湖村的手工技艺、表演表现和饮食文化以及陕南的龙舟竞渡文化为例,详细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被保护与活化的。也有学者分别从互联网、全球化、城市化、“一带一路”等不同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的意义[9-18]。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地方独特性、保护居民地方感以及地方长久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介绍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及活化方法。

一、荔枝湾涌概况与发展历程

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是指北起中山八路,南至多宝路,西到黄沙大道,东泮塘路和龙津路所围合的区域,包括泮塘周围的(上、下)西关涌,以及荔湾湖公园和周边岭南博物馆组群、仁威庙、文塔等更新改造区域(图1)。

图1 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区位图(1)笔者据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区位图改绘。

荔枝湾涌位于老广州城的西郊(旧称西关),其发展变迁迅速。从两千多年前“陆贾筑泥城”至20世纪50年代,荔枝湾涌一直有小秦淮之美称。从汉朝起,这里的河涌周围就已开始种植荔枝,当地人熟知的诗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千树离支(2)离支,即荔枝。四围水,江南无此好江乡”便是明证,都是对荔枝湾昔日的美丽景象的称赞,“荔枝湾”因此得名,也是后来荔湾区的来源。自唐代至清末,这里逐渐筑建多个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如:荔园、华林园、环翠园等,也建有相当多的祠堂及宅邸,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广州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荔枝湾涌周边成立了工业园区,各种工业厂房随之入驻,同时还伴随着区域人口数量激增,工业生产的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进入荔枝湾涌,荔枝湾不再清澈,变成了臭涌。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填平,改造成了荔枝湾路。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最后一段水道也被覆盖,荔枝湾涌的风光成为过去,荔枝湾也逐渐衰败。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了提案,希望复建荔枝湾故道,但当时并未获得批准。2009年,为了迎接广州亚运会,该方案被重新提起并顺利获得批准,从2010年4月开始动工,短短6个月,荔枝湾涌得到了重生,清澈的河道重现了昔日的风采,使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也成为中外游客过来体验广州老城西关风情的旅游胜地。

二、荔枝湾涌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一)荔枝湾涌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

作为广州老城区的繁华胜地,荔枝湾涌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1.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就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并规定了保护措施;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年修订)》对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明确的界限和规定[19]。根据《文物保护法》,荔枝湾涌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历史保护建筑,如荔湾博物馆、陈廉伯公馆、蒋光鼐故居、文昌塔、小画舫斋等,是西关文化精神的载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2)独具西关特色的荔枝湾涌居民楼,以一层为商铺,二层为居住空间的混合式建筑风格的骑楼;窄开间、长进深的竹筒楼(又称眼镜房)以及极具西关文化特色的“三边过”西关大屋;3)独特西关特色的建筑构造,如趟龙门(西关最传统的“防盗门”)、特色花窗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荔枝湾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广东传统戏剧和曲艺,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和被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粤曲[21-22];2)杰出的民间艺术技艺,有着著名的“西关五宝”之称的牙雕(骨雕)、玉雕、紫檀木雕、广绣和广彩;3)独特的节庆活动,如仁威庙会、文塔开笔礼、魁星诞等;4)地方特色的节日习俗,如春节前的迎春花市、花街,元宵节的元宵灯会和彩灯展示,端午节的赛龙舟等西关文化展示活动;5)荔枝湾涌可以说是广州美食的聚集地,例如艇仔粥、马蹄糕、鸡公榄、状元高粽、马蹄爽、钵仔糕等,很多都是从这里发源;6)荔枝湾独具特色的“泮塘五秀”饮食文化,即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7)很多广为流传的地方传说和故事,如:南汉“红云宴”、明朝及第粥的故事等,有的通过小品和戏曲等展演流传至今,还有的已经逐渐消失了。

综上,荔枝湾涌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建筑、特色民宅、节日特色、西关美食、故事传说等都构成荔枝湾涌本地居民集体记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1.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建筑及建筑群,更新中主要运用了整治改善与保护两种方法。荔枝湾涌周边的很多历史建筑如陈廉伯公馆、蒋光鼐故居、文昌塔、小画舫斋、梁家祠、仁威庙、十三行等,都被列为历史保护文物,在进行一定的整修之后作为旅游观赏用途。保护和再利用得最好的是陈廉仲公馆,此是广州著名富商陈廉仲的故居,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为一座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三层建筑 ,建筑内里结构和功能分区借鉴了传统西关大院的建筑特点,而建筑的外立面装饰细节和门窗的风格则运用了当时的西式建筑风格,是一座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建筑。随着陈廉仲离开广州,这座建筑的用途多次变更,院内搭建的临时建筑改变了建筑原有的生存环境,建筑也日渐衰败。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决定对陈廉仲公馆进行保护与活化,运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和周边园地进行保护和重新整修,拆除临时建筑,重修庭院路桥,对建筑主体进行修葺,使建筑物得以恢复往日面貌,作为博物馆使用。

在街区更新改造以前,荔枝湾这些历史建筑群散落在荔湾湖周边,被加建的建筑遮蔽和分割,互不相关。更新改造之后,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整治环境,拆除部分加建建筑,打造沿边绿地和广场,以一条景观油路将各景观点串联,形成了荔枝湾观光地图的一个个点坐标,从而提升了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旅游观光价值,实现历史建筑真正的活化利用。

对于极具特色的民宅,荔枝湾主要采用了保留和适度整修的方式。骑楼、竹筒屋和西关大屋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不破坏其原真性和适用性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加固和修缮工作。在保护和整修中拆除其外立面和周边的违章建筑,对外立面进行清洗、重刷等修整,对破败的门窗进行更换,对被损坏的建筑装饰等进行修补。同时,在修缮过程中注重使用与原有建筑材料相同或类似的材料。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这些成片的特色民宅的主要使用者大部分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西关老街坊,而且许多传统老字号店铺也保留了下来,这些传统老字号店铺所售卖的传统的小吃、工艺品等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保留了荔枝湾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街区氛围和市井氛围,游客在游览街区的同时,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度体验。

此外,区政府为保护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生存环境和周边氛围,对荔枝湾涌周边的物质环境也都有明确的风格、高度等限制,这些规定对维系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为寻求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让这些传统技艺得到不变质的传承,设立了广州荔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对广绣、广彩、粤剧、粤曲等非遗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同时,荔枝湾有部分文化遗产充满着市井的气息,这些文化遗产渗透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地烙印在他们的生活空间和地域记忆里。因此,荔枝湾的保护和活化方式以“活态”式的保护和展示方式为主。

荔枝湾对于粤剧、粤曲等广东传统戏剧、曲艺的保护和活化非常重视,在街区更新过程中于荔湾湖公园旁设立了“粤剧大戏台”供其展演[23],这不仅提升了街区原居民的地方依恋感,成为其日常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能展示粤剧、粤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魅力,凸显了其活态特征,让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荔枝湾的文化内涵。

荔枝湾的节日及特色活动如迎春花市、赛龙舟、放孔明灯等[23],也一直流传至今。街区围绕荔枝湾涌举行的民间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使这些特色活动和节日不仅仅是当地居民每年的“大日子”,并且,已经突破单纯的当地居民参与与观演,很多的活动也欢迎外地游客参与,使游客能更深刻地体验当地特色生活,这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发扬了荔枝湾的非物质文化。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最为出名的西关美食文化,如艇仔粥、马蹄糕、鸡公榄、状元高粽、马蹄爽、钵仔糕等,不仅在荔枝湾发扬,还成为整个广州的美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美食,荔枝湾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老字号的本土餐饮店,留住了街区的记忆,还有少部分美食除了让游客满足味觉上的体验,还有一定的观演作用,如鸡公榄、捏糖人等。荔枝湾涌还利用古玩城等景点和特色商铺,对当地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进行展示和出售,也更好地发扬了荔枝湾的独特文化魅力。

2020年8月22日,荔枝湾涌周边的永庆坊4A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正式开放,为广州首个非遗主题历史文化街区,不仅积聚了许多岭南非遗项目的大师工作室,更是在非遗项目上加入了VR等现代科技体验,如岭南赵家狮非遗生活馆内,游客可以利用VR技术切身体验到岭南醒狮表演。是一个集现代体验、参观、学习、购物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景区,与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连接成片,带给游客更加深刻的旅游体验。

如果说荔湾博物馆是西关生活的缩影,那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西关生活活态的博物馆,就是这些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舞台。在这个“博物馆”里,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完整的街区记忆还有最真实的居民生活,形成一个活态系统,真正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有效活化。

三、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思考

(一)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如何加强公众的参与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类型和数量较多,保留着较强的西关市井气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基础,街区的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做得较好,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街区的大部分当地居民为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街坊和老字号店铺的店主,他们与这个街区一起成长和发展,熟知荔枝湾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对荔枝湾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实际上,他们就是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重要部分,若是没有了这些“街坊”,这些独具特色的粤语文化、粤剧文化和粤曲文化又怎么依存呢?

因此,除了政府部门主导的保护和修缮,社会公众的参与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政府要提供政策和措施正确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规范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尊重街区的历史,尊重居民的话语权,对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过程中有利益冲突的居民和组织做好疏导,充分发挥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公益志愿者组织,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协调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咨询意见、征集建议。提升居民和游客文物保护的自觉性,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是文化遗产得到日常保护的重要保障。

(二)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面如何提升文化旅游品质

互联网是现今社会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VR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能让游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发展渊源和前世今生。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直播公众号、手机应用软件等平台,建立起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地图,对荔枝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情况进行介绍和推进,同时,结合当地居民传统节庆宣传、活动推广、公益志愿活动等,能让游客能更方便地获取荔枝湾的相关信息和咨询。对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也是宣传推广和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的重要方式,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上,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形象进行简单的套用和借鉴,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也需要进行提炼和升华,恰当利用文化遗产作为创意的源泉,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作为宣传推广,提升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的品质。

(三)如何借鉴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方面的经验

首先,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优先对各文化遗产进行了合理的再利用定位,利用了文物复原展示,修整活化,使得进行保护后的文化遗产展示和场景再现更加合理,同时,对文化遗产制定简介说明,使公众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内容。其次,街区的活化不仅服务于旅游的游客,更服务于当地居民,是居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街区的改造方面创造出更多的绿地和市民广场,不过多地引入新兴业态,适当保护当地传统业态,这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保护了街区传统生活氛围,以免沦为旅游商业街。并以街区为中心向外进行文化辐射,对周边的物质环境建设进行限制,一定程度保持街区的原有生存环境,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对非遗项目进行专项重点保护的推广,使街区形成片区联动,使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得到更好的支撑和完善,这对其他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荔枝湾涌更新改造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较好地保护。总的来说可以用“点、线、面”[24]的形式解释。从点的角度而言,荔枝湾涌有划定对文昌塔、陈廉伯公馆、荔湾博物馆、蒋光鼐故居等的保护;线的角度而言,荔枝湾涌构成多条旅游线路,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定点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串联,实现线性保护和利用;面的角度而言,荔枝湾涌通过保留和营造整体的西关古城氛围,已经成功地打造了广州老城的城市品牌,在保护和再开发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了独具西关特色的城市文化。

荔枝湾涌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对推动城市的良性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恢复生态环境、提升物质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荔枝湾涌较好的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相互依存。居民们对荔枝湾涌都保留着集体记忆及地方的情感,在日常对当地文化遗产都比较自发自觉地进行保护,也对外来游客的参观和发扬表示非常欢迎。因此,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人员应当适当放权以及更多考虑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只有唤起居民们自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才是地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最可靠的途径。

猜你喜欢
西关荔枝活化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荔枝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