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乾张源源黄哲邹荣成文洪波杨军武银铃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1200
临床上,脑梗死为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明显加重了家庭、社会负担[1]。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基本原则为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对侧支血管开放进行促进。以往临床通常采用改善循环、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该疾病,若尚处于溶栓时间窗内,还可行溶栓治疗,但也是因为受时间窗限制,所以使得多数患者无法从治疗方式中受益[2-3]。丁苯酞是近年来用来治疗脑梗死的新型药物之一,能对微循环进行重塑,将缺血区灌注量增加[4-5]。为了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将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该研究在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并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8例脑梗死患者视作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知情同意;②不存在丁苯酞用药禁忌证;③经头颅MRI检查确诊;④首次发病;⑤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②存在用药禁忌证;③存在意识与认知障碍;④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⑤存在明显出血倾向;⑥不能严格遵医嘱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43~88 岁,平均年龄(65.28±2.58)岁;共 44 例,男性 22 例,女性2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4~88岁,平均年龄 (65.32±2.62)岁;共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降糖、降脂、稳定斑块、改善脑循环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从入院48 h之内开始实施,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步态训练、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创伤转移体位训练、关节松动训练、良肢体位摆放等,训练过程中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30 min/次,2次/d。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100041;规格:100 mL:25 mg:0.9 g/瓶),25 mg/次,2 次/d,连续行 14 d 治疗。
NIHSS评分:治疗前后,采用该量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总评分总评分为42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6]。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量表总评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7]。疗效评定标准:以NIHSS评分减分率为依据,行疗效评价,减少≥91%为痊愈,减少<91%但≥46%为显著进步,减少<46%但≥18%,则为进步,无变化或者减少<18%为无效[8]。显著进步+痊愈=总有效。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1 两组NIHSS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12.56±2.15 12.58±2.12 0.044 0.965 9.12±0.28 6.12±0.15 62.647<0.001
对比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提高(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 Barthel指数对比[(±s),points]Table 2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2 两组 Barthel指数对比[(±s),points]Table 2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41.25±2.63 41.29±2.61 0.012 0.968 45.69±3.69 55.58±4.15 13.228<0.00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9%,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7,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临床上,为了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应在时间窗内及早行溶栓治疗,以此来促使脑组织再灌注恢复,对缺血半暗带进行抢救,促使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9-10]。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受静脉溶栓时间窗限制,大多数脑梗死患者未能及时行静脉溶栓治疗[11]。研究显示,50%的脑梗死患者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2]。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脑梗死患者开始重视行早期康复治疗。早期行康复训练能改善侧支循环,对病灶修复进行促进,进而促使患者运动功能快速恢复[14]。为了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该研究在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为(6.12±0.15)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55.58±4.15)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4.09%,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脑梗死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张艳军等[14]学者经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4.16±3.1)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 Barthel指数为(32.35±1.5)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6%,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高度相似,进一步证明了丁苯酞注射液的有效性。究其原因,丁苯酞注射液属于一种左旋芹菜甲素,为人工合成药物,经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该药物能将缺血性脑梗死造成的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阻断,将缺血区脑血流量增加,促使微循环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有效促进。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将花生四烯酸含量降低,促使前列环素、血管内皮一氧化氮水平提高,对谷氨酸释放进行抑制,将细胞内钙浓度降低,对自由基进行抑制,将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对线粒体形成保护,进而对神经损伤进行抑制,促使脑部血供得以改善,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