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泉市第二中学
小学阶段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创新人格又是完美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创新人格,就是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调整。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责任感和进取心是创造人格的首要特征,它的有无决定着学生将来是否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也有利于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人格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比如,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两块玻璃,一块是新的,值10元钱。一块是旧的,值6元钱。邻居向小明索赔,请问同学们:小明该不该赔?如果赔,一共要赔多少元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应该赔,并很快报出了答案。此时,笔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小明,这钱从哪儿来呢?”于是,学生又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用零花钱来赔,有的说节省下来少喝牛奶的钱来赔,还有的说帮叔叔阿姨卖报纸挣钱赔……这时,笔者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肯定,并指出“只要对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过失,都是值得表扬的。”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实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非常有益的。
坚强的意志与创造力的发挥密切相关。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敢于攀登,进而结出创新的丰硕成果。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意志品格中的优点与弱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果断、持久的行为品格,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具备敢于挑战权威、敢为天下先的品性,养成藐视困难、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幅图画中有9只兔子,平均分成三组,每组三只。现有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这些兔子,问每只兔子分几根?大多数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先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再求出平均每只兔子分多少根。当笔者提出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时,学生先是惊异,然后都开始思考。很快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先将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6根,小组再将这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每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2根。这道两步计算题,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难,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假如笔者在第一种解法结束后,没有组织学生再思考,就必然没有后面学生精彩的回答,学生也必然不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选定创造目标,努力克服认识障碍,化解不利因素,充分调动智力因素,完成预定目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和掌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会自我调控身心状态,自我消化内在冲突,纠正创造思维中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和批判性,并正确评价自己,激发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开发自己的天资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和追求精神。教师要经常采用鼓励式的方法教育学生,不因学生的成绩不佳而歧视他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个性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必然能塑造出正确的自我意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形成创造人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