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博
(吉林省通化县第八中学 吉林 通化 13410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指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智慧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从宏观角度来看,如何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并推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下数学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结合作者的一线教学经验,论述视频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理念,以及在练习课、复习课、新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的实践操作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予以全面体现。
视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技术手段,能够凭借“信息容量大”、“无时空障碍边界”、“展现方式灵活”等优势,打破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固定模式,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性支持。从客观需求层面来看,受制于农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初中生的数学预习、课后复习等活动因缺乏技术支持而难以展开或低效率运行,说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无法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的现代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因此,有必要以视频教学为依托,结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应用思路:
1.1 视频教学在新课的应用。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新课教学理论模型具有“4维度”特点,前20分钟为课前导入到新课知识讲授,后25分钟为课堂练习以及总结延伸。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或“题海战术”为主,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观点。相比之下,通过应用视频教学方法,需要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转变原本的数学教学流程,即“课前布置问题”、“课前学生自主知识学习”、“课堂测试与知识提升”、“课堂拓展与思维延伸”。换言之,视频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农村初中数学师资配置不均衡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同样还有利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与知识体系的形成。
1.2 视频教学在练习课的应用。初中数学练习课程的传统教学理论模型同样是一个4维度框架,具体流程与新课教学基本一致,其内容环节更为侧重于“知识重复讲解”以及“习题应用训练”。从以往的农村初中教学实践来看,此类方法往往效率低下且难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通过运用视频教学方法,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改变过往的练习课教学模式,突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现课前诊断、课前汇报、课堂训练与课后综合分析,实现一个借助于视频教学技术的“闭环”,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特征的农村初中数学智慧教育课堂理论模型。
1.3 视频教学在复习课的应用。初中数学复习课程的一般流程为“典型案例分析”、“引出复习主题”、“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综合应用”、“课后作业布置”。对于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来说,正因为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农村数学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数学学业能力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学困生转化的需求。视频教学的应用再次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流程予以优化,具体为:“课前诊断”、“知识反馈”、“问题驱动”、“针对训练”、“课堂总结”、“课后追踪”。
2.1 课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教材《平行线的判定》。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农村学生初具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平行线的判定》课程内容较为简单且容易理解,但教学难点在于农村学生较难通过现实情境转化为抽象几何模型。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平行线数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发展规律;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对不同数学学业能力的农村初中生推送个性化视频教学资源;③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问题。
2.2 数学教学流程。创设教学情境:发布线上任务目标:“班级的黑板好像斜歪了,怎么矫正为不斜不歪状态?”;“写字的时候,如何判断纸面上的文字顺序是横平竖直的?”随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视频教学资源,结合以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知识学习与课堂训练: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基础薄弱”、“基础良好”、“预习达标”三个类别,针对性地推送“知识类视频”、“探究类视频”、“创新思维类视频”。随后,借助PPT和多媒体等技术工具,展开有关“平行线”的课堂训练与教学指导。
课后知识梳理:总结数学学困生的课堂学习不足之处,对基础较好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设置针对性的课后思考习题,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表明视频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发展,满足素质教育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