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县松树乡代王小学
农村小学生语文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小学语文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效率低。当前,有的教师设计语文作业时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一律是相同的要求和难度,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因而导致学生做的无用功多,学习效率反而低,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2.量太大。当前学生的作业很多是机械地重复抄写,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抄写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简单知识、生词、优美语句、重点段落等,这种大量的作业,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帮助,不仅浪费了时间,还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3.太随意。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文生词读写训练时,随意性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喜欢突然抽查学生的读写训练,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准备、知识上缺乏积累,因此,学生只能对教师的突然袭击报以应付的态度,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1.语文作业要适量。语文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之一,想要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技能,就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消化。因此,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量,不能因为急于提升学生的成绩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作业,而不是以大量的作业使学生盲目应对,甚至造成学生出现抄袭、让别人代写作业等现象,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行为。
2.语文作业趣味化。由于小学生处于玩心比较重的年龄阶段,再加上语文作业的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比较枯燥,趣味性不高,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紧跟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语文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教学《泼水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篇文章为主题开班会,在班会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述泼水场面,并写出感想,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兴趣大幅度提升。
3.语文作业要有开放性。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应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使课内和课外的教育资源相融合,不仅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做到与生活息息相关。此外,教师还应充分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语文作业供学生选择,使语文作业不但开放,且丰富灵活。
1.多元化学习策略。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对学习掌握的不同程度,进行多元化设计,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打破传统教学和作业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作业设计具备个性化和丰富化等特点。
2.趣味性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者过于被动学习,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提问学生们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然后学生们就会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生产生头脑风暴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童年趣事,在文章中提炼生活感悟,启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3.合作探究式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倡导学生探究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教材中动人的场景或漂亮的风景,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作业对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作业是否有趣、有效,并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教师在作业点评时应尊重每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