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学
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扇大门,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导入不是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门艺术,是千变万化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不断变化。语文文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导入千篇一律,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来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呢?
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法。如,笔者在讲授《陌上桑》时,讲了一则幽默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故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无比,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笔者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有一次,钱梦龙老师应邀到某地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台下坐了一千多的听课者。宽敞的舞台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神情透露着他们内心的紧张。于是,钱老师调整计划,把原定的导入语改为下面一段对话:
师:今天你们回到家里,如果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样呀?如果有学生说,钱老师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有一对眼睛……他说得对不对?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的长相。生: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师:说得对呀!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我们上课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个笑话,猜个谜语等,总是感觉游离于教学之外。而钱老师的导入,符合当时的情境,顺水推舟,进入新课,不但使学生紧张的神情完全缓和下来,而且没有游离之感,自然而然引入新课。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时,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所谓以情激情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动去探求、领会教材,使教材的情境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教学态势。这种方法多可使用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教学中。常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有情感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求知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多样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真挚的情感作为传播媒介,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眼口等感官,传递到学生大脑,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食其味,如闻其声。
总之,我们设计课堂导入时应充分考虑的是: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气氛,尽可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还要通过“学生演导”或“师生合导”。在坚持不懈中,从听说读写四方面锻炼语文能力,把课堂导入也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