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20-11-24 15:48:40
读与写 2020年28期
关键词:导学互动导学数学知识

李 珍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塔庄初级中学 福建 闽清 350800)

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教学需求,教育模式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启,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侧重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拓展思维能力,对初中数学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方向。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多数数学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一味的讲,其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及固化,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在课堂的表现过于沉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致,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扩散,使课堂气氛越发地严肃,缺少动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2.1 革新教育理念。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督,验证学生是否吸收课堂所讲述的内容,从而不断优化教师的设计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创设符合学生当前学习能力及需求作为主导,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2 提升学习能力。通过“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逐步从依赖教师讲学的方式过渡到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我能力破解习题,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意识,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快速成长,充分发挥课堂“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2]。

2.3 丰富教学方法。“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拓展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通过与其他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完成数学课堂的搭建。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遇有困难,及时给予引导及帮助,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方略

通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满足当前学生求学需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3]。这样,学生也会积极构建自我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发挥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3.1 做好课前导学计划,激发学生自我思考。数学是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的一门学科,由于复杂且难度高,让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利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前导学,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学习思路,使其更加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紧跟教师教学的思路,完善学生预习中不太理解的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可以帮助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就会沿着问题的设置去寻找答案,使学生可以整理好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不断拓展知识内容,纵向发展解题思路,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与知识去解决问题,达成数学课堂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正方形判定”时,课前导学设置问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方形?以及矩形、菱形如何演变成正方形?由此得到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3.2 合作互动,丰富教学。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导学互动”更要做好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实现课堂互动教学,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彼此更加了解对方,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深化[4]。当然,师生间合作与互动还能降低学生课堂的压力,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面对课堂、面对教师,在思考及回答问题时,才能够更加有条理去解答问题。

如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ⅹ+2>9,解: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同时减2,不等号方向不变,即x+2-2>9-2,解得ⅹ>7。教师结合以上解题过程,指岀:由ⅹ+2>9得到ⅹ>9-2,也就是说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也可以“移项”,为后面类比解方程形式得到解不等式的步骤作铺垫。继续导问:解一元一次方程依据和一般步骤,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而后教师指出:利用不等式性质,采取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的步骤,就可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引导互动,轻而易举获得解题思路。

在进行“导学互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小组合作法的方式增加思维的碰撞,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合作与互动的方式不断找出最快的、最好的解决方式。通过这样的合作与互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与改正。

如学习“有序数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以我们的教室为平面图。你能根据以下座位找到对应的同学吗?(4,5),(1,2),(6,4),(2,3)(7,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由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关注:小组同学可能会发现,教室里列数与排数的先后顺序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无法确定是哪些同学。导1:假设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找到对应的学生。导2:由上知,“第3列第5排”简记为(3,5)(约定列在前,排在后),那么“第3列第1排”简记成什么?(8,2)表示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导3:同样的约定,(3,5)和(5,3)在同一个位置吗?学生根据(3,5)表示第3列第5排,(5,3)表示第5列第3排,容易回答二者不在同个位置。导4:假设约定“排在前,列在后”,你能找出他们的位置吗?以用教室里的座位确定学生为背景,让学生经历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感受有序数对的“有序性”。通过小组讨论和4个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与引导,理清学习的思路,收获解答习题的有效路径,还能强化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互动的关系。

3.3 导学归纳,锻炼学生的归总能力。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利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进行清晰的知识构架,掌握章节内容间的有效联系,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归纳及总结知识内容,从而使各个知识要点形成统一的、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更在此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做好重点与难点标记,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工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对“反比例函数”完成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这样方式进行引导归纳:

第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3种表示方法;

第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及画法;

第三、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

第四、……

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该内容的总结,更在总结过程中,将相关的例题、公式内容融入进来,完成有关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起到了指引作用,也完成了导学的教学内容。而学生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对照自己所学梳理该知识网络,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与巩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总结工作,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还能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导学互动导学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